美文网首页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3-02-19 22:15 被阅读0次

在抽烟的时候,我就在想,也许未必需要一颗烟。我是说,真正享受的就那么一瞬间,第一口烟。其实,抽完整颗烟是不舒服的。而且,很多时候,烟更多的是夹在手中自燃。

我就在想,这很不对劲,为什么后面明明都不享受了却还是坚持抽完呢(其实还剩下点烟屁股)?

纵观生活中的很多习惯,比如吃东西,比如看书,又比如看电影,还比如玩游戏,包括谈恋爱,攀谈,除了开始瞬间的新鲜感,一旦接触时间久了,那些东西变得具象了、真实了,内心就开始不耐烦起来了。很奇怪。我是说,好像并没有那么喜欢、渴望,以及需要,但不出意外的话好像都会坚持下去。这就好像需要一个结局,需要一个结束,或者说就像文本的表达,需要一个句号。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已经清楚自己不再需要了,明明目的已经达到了,明明后面的部分已经无关紧要了,为什么不停下来呢?我猜想,这是否和长久以来的某种教育或者习惯有关。

比如经常和朋友出去吃饭,我很好养活的。不喜欢吃的尝一口之后便再也不碰了,喜欢吃的也顶多吃上几口就不再动筷子了,再就是也没有喜欢不喜欢、合不合口味,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我还是只吃几口。我的总饭量是固定的,超出饭量之外的我也吃不下。朋友往往就会说,还剩那么多真浪费。而我的回答是,尝过了就不算浪费。毕竟,如果按照点多少餐都要吃完的话,饭量不允许。我深知这一点。

可奇怪的是,好像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无论浪不浪费什么,我变得毫不在意了。

同样奇怪的是,如果打包回家,我往往都会吃完……一顿做三餐也好,或者干脆就一餐吃完也罢,很少存在浪费的情况。偶有例外,除非馊了不能吃了,或一天下来还剩下点,我才会想着扔掉。

而且,我还发现一点,就是每次吃到半饱的时候,我就会习惯性地停下来。又或者在剩下一点的时候,比如餐里还剩下一块肉,或剩下不多时,虽然还没半饱,我也会停下来。余着。

当然,不只是吃,喝也一样。通常一杯咖啡下来,每当剩下几口或最后一口时,我就不再喝了。很奇怪的习惯。

我曾经分析过这种情况,就是说小时候家里穷或者动物生存的本能,本质是缺乏安全感。对食物的需求,温饱问题嘛,或者说生存吧,主要原因就在于生存的需要。我甚至怀疑它是古老的基因遗留问题,毕竟远古时期,朝不保夕,储存食物往往是各大动物的本能。亦如动物之冬眠,又像是蚂蚁之习性,还像是老鼠之偷窃。人是否也有这种东西?——想想看,腊肉、各种腌制食品,以及对各种食品的处理,密封、保鲜、加工等,乃至于所谓的保质期,它本质上是否都来源于对“安全感”所作的工夫呢?

那么,这里为什么会存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差异呢?我是说,当自己置身集体之中时我变得不再吝啬浪费了,而一旦回归个体我就关心起浪费与否的问题了。这背后是什么呢?

抛开安全感的习性,我觉得主要还依赖于教育和习惯。比如小时候吃奶,通常都是有规律的。可是一旦秩序感破灭,规律打乱,就开始不安了。后来怎么样呢?幸福感缺失了,或者说信任感丢失了。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能地就学会控制。吃饱或余着,又或慢慢学会了忍耐、克制,也就是不碰那玩意儿。确实,这是恢复安全感的方式,吃饱了就满足了,余着就不怕没下顿,忍耐和克制就变得不再期待,彻底不碰则切断联系。如此一来,无论在心理位置上,还是秩序本身,它变得似乎可控了,最起码在自己这儿可控。可控,本质上就是可选择的心理优势。这里还有一点,很容易忽略过去,就是“对自己负责”这么一个概念。

其实,从古至今,所有的教育都在强调这一点:责任。无论是做人,做事,其中的要求都在于负责,为行为负责,为后果负责,为伦理道德、事情本身承担相应的责任。于是,可以想见,各种道理,各种知识,各种概念,无论是实用或无用,无论是抽象或具象,它们好像都在围绕着“与你的关联性”进行着重强调。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和你之间进行作用。

而教育呢?往往强调的是善始善终,强调的是用结果说话,强调的是三观的树立……其中,既强调行为也强调思维(或者说思想品德吧)。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纠结于“正确的选择”,又或者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绝大多数人往往在这两者中自困。这里面是有一个情节的,有点类似于故事都要有结局。不妨试一下,如果话说一半,自己是不是会忍不住去想另一半或非得自己去补充剩下的,否则就会很难受?经常看小说的人就知道,连载、更新很慢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如果“太监”,也就是断更了或者不写了,就像挖坑不填,就更难受了)。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直接弃了。就是这三种,要么跟着,要么完结,要么放弃。

这背后就存在着一种惯性,即要有始有终的强因果关系,这一点是深入骨髓的。当然还可以是自圆其说,这样同样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这也就导致,绝大多数人都遵从:能完结就完结,不能完结也有所交代,或者还可以选择遗忘。(这也是遗留问题啊!)

说点题外话:

其实,戒烟的关键就在于“戒”,这是灌输一种从你身上拿走某种东西的意识,拿走就会想夺回来,缺了就会想补。久而久之,更是戒不了。而最终能戒掉烟,可以看看他们的选择,选择某种替代品直至遗忘,想明白你本不需要然后不断催眠自己直至自己认可这种观点,或者干脆就不去碰或置身于碰不到的地方。

同样,“失恋”也是个心理意识问题。本来就不存在天生的恋爱关系,哪来的失去哦?(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呀)而越是强调失恋就越是难分难舍。所以解决方案是:催眠自己本就是独立的个体;选择新的对象进行补偿;直接遗忘(也可以说是转移注意力,比如搞钱);当然,还有一种更狠的,就是学会利用情感情绪,比如化爱为恨。甚至,还可以是同时爱很多人,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变得淡泊了……不过,值得一提是:玩人丧德。(最后两个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走出来,走着走着,就像云一样,都会散开的。

相关文章

  • 马太效应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

  • 《道德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古人的智慧啊,牛批。

  • 天之道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取不足以奉有余。”

  • 风,正在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 做个高尚的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斗胆谈“仁”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有限的认知对仁的理解: 字...

  • 天道酬勤,人道酬情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如果简单的把“天之道”理解成自然规律,“人之道”...

  • 吸血的老板你们遇到过吗?为了从员工身上榨取利益,真是花样百出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jw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