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年表》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寫遺囑三紙。」「九月初一日,書『悲欣交集』四字,與侍者妙蓮,是為最後之絕筆。」原件寫在寬約三寸,大師寫過字的紙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點劃縱橫錯落,結體已非往昔的嚴謹,但四個字的分布卻依然井然;墨色則由濃到淡,過渡自如,也不復是平時的那般精緻。筆情墨性中傳遞出來的是一縷悲愴而又恬然的韻致。在「悲欣交集」兩行四字外,另有一行稍小的字「見觀經」。這三個字墨色較前愈見枯淡。令人動容的是「絕筆」中的「絕筆」——隨後的那個「。」卻是豐腴而又淋漓盡致的。
大師的「悲欣交集」四字對於不同角度、層面的讀者來說,就會出現不同的理解:
如學者葉聖陶先生解釋「欣」字,一輩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歡喜滿足,了無缺憾。
上海音樂學院錢仁康教授認為「『悲』是悲憫眾生的苦惱,『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脫」。
大空法師說「大師之所謂『悲』者,悲眾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門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難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廣大,總之為慈愍眾生而起之『稱性大悲』也。
大師之所謂『欣』者何,欲求極樂,欣得往生,欣見彌陀而圓成佛道,欣生淨土而化度十方」。葉聖陶先生解釋的「欣」,只屬「好人」範圍,似乎只說到佛教所說人乘,也就是五戒標準,並且沒有解釋「悲」字。錢仁康教授和大空法師解釋很好,二人基本相同,而大空法師的解釋更為完備,非常精要。
又著《弘一大師傳》的作者台灣省陳劍慧教授說「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給他的法侶——妙蓮法師,是告訴妙蓮,他是決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當時臨終的情境。是一種念佛見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見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會起悲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