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350777/e32c2b7cb1b84933.jpg)
“后现代”这个词的公众形象不算太好。恪守传统价值观的人士都反感后现代。如果说什么艺术品是后现代的,那基本就是说老百姓看不明白也不是给老百姓看的。你可能还不知道,连科学界,最近几年都在向后现代宣战 —— 说后现代混淆了真理和谬误,是科学的敌人。
那为什么还有人推崇后现代呢?难道那些人思想都另类吗?今天我想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你讲讲所谓“后现代主义”的逻辑。
后现代不是理论也不是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思维模式。要想理解后现代,咱们先说说什么叫“现代”。
1.启蒙
古人什么都可以信,通常没原则没理由,就算有原则有理由也是感情用事站不住脚的,是一种蒙昧的状态。
哲学家说“现代”,特指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启蒙运动的关键词是“理性”。知识分子不再盲目相信什么东西,希望像数学一样、一步一步地严格推导出各种结论。科学和现代哲学,就是这么产生的。
结果启蒙运动非常成功。人们就有了一个信念,认为人的理性完全可以掌握世界的真理。
比如你可以说所有的科学知识就是一套真理,就好像搭积木一样,被人类理性搭成一个大厦。有了这个大厦,我们就有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地图和使用说明书。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你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文明的开始。
但也仅仅是开始而已。
2.到底有没有绝对真理
启蒙是启蒙了,可是如果你相信学习了科学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绝对真理,你可能就误解了科学。人们很快就意识到,科学结论不等于真理。
比如过去人们都相信地心说,然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两派争了个你死我活。其实你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日心说和地心其实都是描写天体运行的理论模型而已。
到底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完全取决于你是站在哪个位置看的。假定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个说法没毛病。再比如引力,牛顿认为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说引力并不是什么“力”,而是空间的弯曲。那你能说牛顿错了吗?
这就是两个模型而已,哪个模型方便咱们就用哪个模型。牛顿定律公式简单,一般用这个就行了,只不过它的适用范围不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如果你说广义相对论才是真理,如果将来再有人提出适用范围更广的引力理论,你怎么办呢?
尼采有感于这一点,他就提出,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客观的真理。人永远不可能理解客观世界。你的一切解释,都取决于你的视角,取决于你看到了多少,只不过是你主观的看法。
这就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哲学。
注意,到这一步,后现代其实是一个进步,是高级的思维方式。
认为自己掌握了宇宙普遍真理的人,可能是最危险的人。单纯为了利益你根本不需要伤害很多人。而历史上有些人是为了某种主义、为了真理而随意摆弄别人的命运,甚至不惜杀戮,造成的危害最大。如果每个领导都是后现代主义者,不信什么真理、老老实实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世界大概不会有那么多悲剧。
但是后现代再往下发展,可就见仁见智了。
3.多元
后现代思潮继续发展,就出现了文化多元主义。
地球人曾经因为理念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大打出手,那么冷战以后,人们就想,既然没有绝对真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所有的文化呢?
比如西方有歌剧,中国有京剧,那谁能说京剧就不如歌剧?应该说它们都是宝贵的艺术!各个文明的习俗不一样,你不能说现代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就先进,印度人的生活习惯就落后,应该一律平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价值。
多元主义者认为上面这些符号代表的意识形态可以共存。
这就是多元。这是一种包容的心态。我们中国政府很喜欢这个思路,各国显然有权选择自己的制度。
可是有些文化互相之间有矛盾,那你怎么办呢?你不应该分辨对错,但是可以评价它们带给你的主观体验。
比如说,我们欣赏大专辩论赛,辩题是“人性本善”。到底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不是比赛的看点,评委不是根据哪方的答案正确来判断胜负。辩论赛的看点是哪方话说得漂亮、道理讲得有趣、论证更具说服力来判定。
也就是说,后现代是用审美取代对错。
现代艺术都有一个主题,你一看画作就能揣摩出画家的意图,你只能从画家的视角去看。而后现代的画作,可能根本就没有主题,画家到底想表现什么连画家自己都说不清楚 —— 画家给你的建议是,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它就是表现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内心的感受。
多元化思想再往前走,就引起争议了。
4.批评
后现代主义者没有立场。那请问,有些文化中还存在压迫女性的东西,那也是平等的吗?比如中国有些边远地区有在婚礼上闹新娘的习惯,有些闹法纯粹是调戏和侮辱,在“城里人”看来是完全不能容忍的,而当地人却说这是传统风俗。难道这样的风俗也应该尊重吗?
更重要的是科学。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客观真理,你跟他说一个科学知识,比如人是进化而来的,他会告诉你科学也是相对的,你那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甚至有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科学其实是白人的东西,其他文明完全可以不接受科学,这难道也有道理吗?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批评后现代。与其让人不分对错,还不如让人相信有客观真理。
如果我们的认知停在这里,那关于后现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我读过一本书,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知识的边界》( Too Big to Know ),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有个更深入的叙述。温伯格总结了一套逻辑,我看相当有道理。
5.逻辑
这个逻辑分五步。
第一,一切知识和体验都只是主观的解释。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视角,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的可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第二,你对世界的解释会受到你所处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比如这里有棵树,在幼儿园小孩看来,这个树就是用来爬的;而在伐木工人看来,树就是一个木材。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见识不同。
第三,没有一个视角优于其他视角。
你不能说这棵树就是木材,小孩子说爬树就是错的。小孩子的视角和伐木工的视角各有各的道理,这两个视角是平等的。
第四,视角决定了“语境”,每个解释都是在某个语境之下。
我们要讨论问题,得先问语境是什么。比如要讨论全球变暖,如果你的语境是科学,你想知道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人为造成的,那你就要用科学方法判断,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但如果采取另外一种视角,语境是中国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那就不是科学方法的问题了,是政治问题。比如有人说全球变暖说明我们必须交易碳排放权,那你就可以说不行!这么做中国太吃亏了。
而这两个不同语境的人争论问题就没有意义。就好像夫妻吵架一个算经济账一个算感情账,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从维特根斯坦以来的这一派哲学家,有一个重要的洞见,就是人的语言其实是一个非常无效的沟通工具。有太多默认的东西是不明说的,所以你很难分辨对方说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语境。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同一个语境之下,不同的解释有高低优劣之分。
比如考古挖掘出来一个文物,我们想知道它的年代,那这就是一个有关客观事实的问题。在这个语境中,科学的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你要是说不对,我昨天晚上做梦梦见它是宋朝的东西!那你的解释就不如我的解释。
在我看来,理解了这五条逻辑,后现代主义就不会走向彻底的、不分对错的虚无主义。
就比如全球变暖的问题。现在有个科学家说,根据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为有超过95%的可能性,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生产导致的,我们必须限制碳排放。
对这番话,如果你说哎呀科学家都说了!我们必须听科学家的!—— 那你就有点天真可爱一根筋了。
如果你的评价是科学的解释也不一定对,我根本不相信什么科学解释!那你就是一个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你什么事儿也办不了。
那“好的”后现代主义者会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科学解释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事实判断,我姑且相信你们科学家的说法。但是全球变暖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还是政治和经济问题。从政治经济角度判断,再考虑到科学预测的不确定性,我认为放任全球变暖,对中国的伤害,比限产要小得多。
总结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没有对错,而是先定视角,再在一个特定语境之中分辨,哪个更可能对、哪个更可能错。
最后,回顾今天说的内容,你可能发现人的认知是分等级的 ——
第一级是古典,讲信仰、讲忠诚。
第二级是现代,讲理性,讲真理。
第三级是后现代,后现代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讲多元。
第四级是在后现代的基础之上,讲语境。
希望这期日课能让你达到第四级。这是一个很高的级别,你可能会觉得前面那几个级别的人想问题想的太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