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眠小熊
其实不知道怎么来提笔,作为一个想致力于心理学事业的个体,如今也只能算个心理学爱好者,而且是肤浅得爱好者。
很有幸通过微友加入了心理学从业群,带着敬畏之心听完了《十二届中国心理学大会暨社会心理学高峰论坛》直播。
大会的开幕式在8月16日19:00正式开始,主题: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一论心理学的初心、范式与使命。
主讲人:贺岭峰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导。
在今天多元化,面临各种转型的时代,打着心理学的口号出现的话题层出不穷,但我深知这都是各执一词,多少有些泡沫吧!真正的一个从业者我想应该还是有着系统化的理论,从历史到未来展望都有着智慧的见解和大爱情怀。
我想初涉心理学界不是自己理解的狭隘的自己,自己和咨询者的关系,听大咖分析却有明朗之感。
贺凌峰一个从事三十多年的心理学学者,用一生在探索和奉献,他讲的心理学的初衷范式使命可能只能领略冰山一角吧!写下来作为一种思考。
一心理学的初心
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的沿革,真正的学科是有使命感的。他的历程跟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
补课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恢复心理学,那是学科的恶补时期,主导的是拿来主义,挺身在前的时翻译特别是英语优势者,将国外的理论实验科研翻译过来成为自己。就这样历时二三十年。
轻普阶段(85—89年):尼采,佛洛依德,孟德斯鸠三大家理论为大家热心追捧。那个时候新闻媒体和电台工作者成为心理学家很容易,更多的是一些夜话,情感节目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后的优势。
新世纪重普阶段:2003年心理咨询师的普及,学校社会培养了几十万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当然也为汶川地震后心灵慰藉治愈做了突出的功效
2018年将是心理学产业形成的初创时代,大量的资本投资看中了心理学,这是时代所需,产业融合的召唤。80.90后这个愿为知识付费的消费者提供了层出不穷的产业链,而将是新的机会。而我们做的就是能否专注时代,找到新的机会,并且抓得住。
不管是在任何阶段,认清时势,不忘初心。而心理学的初心,贺教授提出了三点:
1符号化的标定,对人类心灵的看见
从高尔顿、韦伯、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这些心理学者们,无一不是以一种量化的方式来标定心理,他们只愿找到相应的方式把心理呈现出来,然后能够调整,让心灵找到可以安放的地方。
2苦难者叙事——对大众苦难的悲悯
弗洛伊德,阿德勒,冯特马斯洛……每一个心理学家都是苦恼的受害者,他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灵浸泡在社会时代之中。去看清楚生命的力量,思索探讨,找到光明,让人类解放的出口。
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只要对生命有爱,有基本的同情心,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真谛。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是拥有共感共情的能力。
人只有面对最大的苦难,只要我们赋予他们意义,就会引领我们的生命不断成长。每一个心理学者都是用心很深的人也可能是受伤很深的人,所有的遇见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心理学接的前辈们用力量情怀去助人助己也让自己得到成长。
3微创性洞见——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每一个伟大的心理学者在用微创性的洞见提出自己的理论。给时代一个回应。他就像一道光一个方案一种安慰被重视,比如霍桑实验对工作效率的启迪,津巴多斯坦福实验对人性的考证。心理学在生产,管理、成长等做出着应有的贡献。
二心理学的范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6631/a32b9615781185ec.jpg)
心理学是走向统一整合还是分化一度成为一个话题。心理学的学派太多了,尤其心理咨询疗法五百多种,他都有共同的范式。
首先是基本的世界观:所见即所得(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你就过什么样的日子。人生境遇不取决于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重要的是我们建构的认识是什么样的
第二就是知识观:觉察即改变(精神分析冰山理论)。觉察是控制的开始,你看得到东西你都可以调整。而你没法调整的东西构成你独有的反应模式,风格。如潜意识
第三方法观:反馈即成长(行为主义共变论)因果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变关系,让我们发现新的行为模式。如大数据时代的搜索引擎可以通过行为发现共变关系。我们不需要因果关系,只需要知道模式的共变关系,所以心理学需要探究的是相关因素的共变关系。
第四价值观:自足即自由(人本主义的当事人中心论),心理咨询师价值不是统一的,但是我们人类共同体共同的追求的价值和意义是一致的。我们尊重个人权利和隐私,我们的宗旨是让自己他人过得更美好,那就是价值观。
第五人生观:选择即人生(存在主义)。存在无法预知,憎恨厌恶的事都会相遇。我们活着就是要学着和自己所爱的东西分别,就是要学会和自己怨恨憎恶的东西和平共处,就是要学会我们生命里有很多东西是求而不得的。但是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在多元化的时代里要有勇气,成为生命的担当者和使命者。
三心理学人的使命
社会心理的新时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老祖宗已经给了我们启示和指引: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6631/fca13f647e003c36.jpg)
老子的一段话已经告诉我们两轮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6631/31f4372522cc2c1e.jpg)
见天地:帮助人看到物我的关系。我们要关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遵循生命个体的规律,懂得自己和身体的共生。我们需要看到心理和大脑的关系和神经系统关系。
见众生:(人我关系)与他人相处关系。看到别人的行为,见你如你,而不是你眼中的别人。我们都渴望被看见,尊重别人的情绪,悦纳别人的情绪。看见别人的模式,见怪不怪,接纳别人的不同,接受每代人每个人对世界的反应。
见自我:我和我的关系。先有关系才有反应,没有关系一切都没有意义。不要因为冲突而破坏关系,不要因为情绪而破坏了感情。每个人都活在故事里,在故事的模式里生存,只是意识阻碍了我们。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内在冲突的平衡,活着就是安抚内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6631/b8cc1e212420bbae.jpg)
我们都需要被看见,心理学提供这样的机会,在新时代的使命就是在心法时代让我们彼此被深深看见。用爱用感恩带着使命和执着去寻找和谐,相互关照。
很感谢十二届中国心理学大会的展开,感谢贺教授的指引,给了我知识的拓展和对心理学事业的坚定。我不在只是流于表面,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运用而后做最好的自己帮助更多的人,去温暖去感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