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四个睡前和一个早饭后,看完了杨绛老师的《我们仨》。
讀小說或者故事,好像没必要用上阅读技巧或者做笔记的方法,重点好像在于和书相处的过程。反正说实话,今天上午才看完,让我回忆书中的具体情节,是记不得的。本身这本书的编排也不如教材一样条清理晰,只是以一种编者所喜欢的方式吧。全书共三个篇章: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
我原本对杨先生一家人了解不多,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也是六年前的高中了吧,所能记得的内容好像都与我读过的一些其他书混了,只是还保留着那本书带给我的年代感和沉重感,也就这些了吧。
所以,第二章节的那个漫长的梦,只觉得语言上细节描绘很到位,更多的是费解,和梦里杨奶奶一样费解,她被要求不能发问,但很多时候自己能慢慢琢磨出来,但我对于这一家子原本的认知基本就是出于空杯状态,所以我有太多问号❓为什么会去一艘神秘的船上?为什么阿圆好像没有担心好像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顺其自然就好?明明是梦境为什么没有对这些不情愿不合理哪怕挣扎一下去改变点什么?它传递出的无力感比现实世界还要来的真实。
一切在你看第三章之后就会慢慢有答案。或许是读了太多书,走了很长的路,经历了太多人生的起起伏伏,又或许是杨奶奶的性情使然,那份面对无论何种现实的坦然跃然纸上,好似活生生在你面前。但是,分分合合幸福了一辈子的一家三口,突然只剩下我一人,这种无力感即使在梦里也沉到让人接近窒息。
第三篇用墨最多,但是这三人共同生活的美好,即便是缩水后的回忆也不是几百页纸足够表达的。书后附录以图片形式呈现的记忆碎片,他们喊做“石子”,视如珍宝。我脑子里浮现的,是百岁老人杨先生坐在三里河寓所的木椅上,借着夕阳的光晕,用手指轻柔地抚摸着这些过往,指腹已生厚厚的老茧。
虽然,钱钟书和杨绛都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也倍受世人尊敬,并且他们的独生女钱瑗也是卓尔不群的一个知识分子,但我从杨先生笔下感受到的珍贵,不外乎是那些平凡的生活点滴和真挚的互助互惜。对了,还有一家人对书和阅读的爱意和不离不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