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拒绝
近段时间女儿能明确表达拒绝,这是个体主观意愿进行选择的基础。选择是一个非开放性延伸,而是一种终结导向。所以选择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放弃的过程,而拒绝是放弃行为最为显性的行为。选择又是“自由”意义的具象化。以微见大,此处应该有掌声。
2.情绪
随着她开始站立学习走路,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各种技能也开始模仿。但毕竟还不熟练,总难免磕磕碰碰,时不时也会因此发脾气。人总容易对自己的无能表达愤怒,无能包含三个层面:无知、自我失控(无法自我驾驭)、不可企及(资源、禀赋)。以上分别对应意识层面的认知;行为层面的自制力;抽象层面的定位、期望、适应性。客观上,人类发展到今天就认知而言我们仍旧非常局限,所以我们难免面临无能的局面。如果意识层面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能被动进入到行为抉择。行为层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赋,另一部分是努力与控制。第一部分就如父母一样,不可选择。第二部分则可以练习和选择自制。由于第一部分的不可选性,以及外部资源不完全,导致有时候我们的选择并不一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正确选项。这时候我们又会被迫进入到第三个抽象思维层面寻求开脱。客观是适应能力的基础,这要求我们需要对既有资源、能力等的清楚认识;在不能企及的状态下要能够将期望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既保证不因踏空而跌宕又不因此失去动能。达尔文进化论的结论:留存的物种不因其强大、聪明,而是因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如果微观层面太复杂,那么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客观看待自己和世界,选择可以选择的,努力能够努力的,最后也别忘了我们依然是灵长动物,要承认自我的局限性,当心理失衡,表达情绪也可以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3.边界探索
随着自我能力的增长,她的自我意愿得以逐步主张。所以经常超出或违背我们给她的指令行事。除了对事物的认知,她也会尝试在不同亲属角色间寻求突破。这是代际意愿传导的第一次相悖,当然这也是个体突破获得外部竞争力的开始,是代际进化的根基。这让我有两点反思:1.相对于我们,儿女并不是我们的专属物品,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只能传达我们的部分认知以及部分反馈建议,但不能以身份角色为由改变我们彼此独立的事实。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只能提供选项,成为她环境的一部分,至于她成长成为什么样,本质上并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2.对于家庭的经营不在个人意愿张力的表达或者权力约束,而是尽量有效沟通争取同頻,并弥补不足相互成全。在没有形成足够向心力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对第三人形成向导力的。这就是修为,自我能力以外体系的修为。家庭如是,朋友如是,事业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