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为师五

作者: 问基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22:50 被阅读0次

    1.公法、私罚

    女儿两岁半,正经历第一个叛逆阶段,个性越来越鲜明也越来越调皮。虽然我不推崇暴力教育,但如果必要也不反对作为一种过渡手段,所以家里买了戒尺。成长是个边界探索与纠错的过程,犯错总是难免。有时候她妈妈气不过会当场用手打她,后来我让她别这样,要打可以但要用戒尺。理由是:戒尺的定义是家法,戒贪、妄、惰、恶。家法的作用是用来划定行为边界。而出于情绪直接动手是私刑。生命虽有延续次第,但除了时间先后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既然平等那么没有谁有动用私刑的权利,哪怕身为父母我们也不应当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把孩子作为发泄的工具。戒尺的不同在其是家法,而我们只是执法者。

    2.语言

    儿子两个半月,开始咿咿呀呀,最近很喜欢和我“说话”互动。有时候他还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音调来试探我的反应。虽然现在他只能发“嗯嗯”的鼻音,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彼此的交流。语言是文明的产物,但每个个体的认知有各自的局限。有效的沟通由最低级别者所能理解表达能力所决定,多余部分对于有限的环境就是信息负累。夫子的智慧:当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当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当与不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只对听得懂的人说其听得懂的话;第二层是只对该听的人说该说的话。

    3.陪伴认知,机会教育

    前些天和女儿去迪卡侬,她在试玩滑板车。有个小哥哥过来抢她的车子,她一下子不知所措闷在那里。我在边上坐着不吱声,直到她哭着来找我。(小男孩是他爷爷带过来,拧不过。最后没办法赶紧拿玩具车给我女儿安抚)我只跟她说,像哥哥这样抢别人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说实话,不是我懒,也不是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但教育有时候就是一种陪伴认知,如果不能让小孩充分置身在真实世界中,他们也便无法得到真实的体悟。作为父母,我们会在他们的世界里越来越无能为力,也将慢慢淡出他们的世界。所以,从开始我们就该学习怎么样假装自己不在,只做一个陪伴者。

    女儿在家里最近老是动手打她表哥(相差1岁),我多次让她表哥打回去。博弈学的角度,一报还一报从长远看是体系稳定的最优策略。从体悟的角度我也不反对女儿打人。人只有充分经历各种角色状态、尝试各种表达方式才能更加理解他人,犯错能够让人更加包容与慈悲。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越早经历的错误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越低。打回去,是一种机会教育,是对其行为建立一种路径反馈。有效学习都是建立在既有认知边界基础上。说教只是父母自己的认知,对小孩未必能够理解。无破不立,只有机会教育更能达到深层认知的目的,机会总是留给更多陪伴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子为师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kz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