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最睿智、最著名的老人,非贾母莫属。这一点,估计没人会反对。
贾母洞察事理,深谙人性。她极具生活情趣,拥有脱俗的审美品位,在整个家族中懂得用人所长,抓大放小,没有因为年纪大而迂腐不堪。她像一枚顶级的绿宝石,熠熠生辉,光芒不容忽视。
很多人好奇,作为四大家庭的史家千金,出生在钟鼎之家,锦衣玉食,品味高雅,那么,贾母到底识不识字?她真的不赞成女孩子读书吗?
不少人说,贾母识字不多,而且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她非常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也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相符。理由很充分,那就是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著名章节中所描述的。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其实就是她的聪慧伶俐。同时,一些人也认为,贾母对女子读书是不太赞同的,“不当睁眼瞎”是贾母对女子读书功能的态度。
那么,贾母真的对女子的要求仅限于此吗?或者,她认为稍须认得些字就行啦?这,显然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贾母到底具备多高的文化底蕴书中没有明确,但从她高雅的品位,如对服饰的鉴赏、音乐的鉴赏等,窥一斑而知全豹,她的文化程度绝对不会低。
一
四大家族的王家,对女孩子的教育,和贾母是鲜明的对比。王熙凤性格直爽,虽然自幼被当做男孩来养,却大字不识一个。而年长一辈的王夫人,木讷毫无生趣,应该也没读什么书。整个王家,对女孩子的教育,从这两个人身上可以明确,是完全忽视的。
而整个贾府中最出色的元春、探春,虽然王夫人是她俩的母亲,但她们二人所受的教育,和王夫人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两个人的出色,与贾母的悉心打造密不可分。
探春文采精华,气质脱俗。她的诗作才华在一众大家闺秀中,仅次于宝钗和黛玉。
元春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四春”中的佼佼者,不然也不会“才选凤藻宫”。第18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明确写道: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宝玉素有歪才,才情在众多官二代中,也算是比较出挑的了。偏偏宝玉却是最不爱读书的一个人。除开他的天分,应该和贾元春的教授有很大关系。而贾元春学习的源头,追溯向上,应该毫无疑问的是贾母。那么可想而知,老师贾母的才华呢?
二
在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一章节,黛玉刚进贾府,祖孙两个抱头痛哭之际,在众人的劝解下,贾母向黛玉介绍府中人物时,在介绍完邢、王两夫人和李纨后,似乎是不经意间说一句话:“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这句话,表面上看来风轻云淡,再仔细琢磨,和后面的贾母说的“只要不当睁眼瞎罢了”似乎是矛盾的。
其实,正是这一前一后相隔不远的对比,更充分说明了贾母,是非常重视女孩子的教育的。
贾母一见黛玉,悲喜交加之际,也并没有忘记姑娘们上学之事,因此特意交待,说姑娘们不用上学去了,是因为家里有突发事件,而且是大喜事,所以告诉姑娘们可以耽误一天上学时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姑娘们上学是日常非常重要的生活状态。而不上学却极为少见。可见贾母平日里对姑娘们读书上学的重视。
那么后面当黛玉问贾母姑娘们读了什么书时,贾母为什么要那样说呢?这是因为时代背景所致。
为了暗地表明贾母为什么要这样说,书中在介绍李纨时,特意地描述了几句。这看似无心的几句话,其实是为贾母为什么这样说做解释的。出身和贾府中众多姑娘们一样的李纨,父亲对于女儿读书受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至李守中继续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故生了此女不曾叫他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
封建社会衡量女子品德的第一条是“女德”和针线活,读书可有可无。贾母个人虽然崇尚女子教育,但她至少不能和大势所悖。贾母当着众人,不会明显说出不符合世情常理的话来,所以才有了“不过是认得两个字”这句话。
看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其实正是贾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一个生动写照。
三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因缘际会,一不小心投了贾母的眼缘,对了贾母的胃口。于是,贾母兴致勃勃地请刘姥姥到园子里参观。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全书中的高潮部分,也通过刘姥姥的“第三只眼睛”,领略了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
贾母领着刘姥姥浏览大观园的第一站,是林黛玉的潇湘馆。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你瞧,刘姥姥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公子的书房。贾母呢,是满心掩饰不住的骄傲,“笑指黛玉”,颇为自豪地说是自己外孙女的“屋子”。曹公的每个用字,都大有深意。刘姥姥明说了就是书房,贾母纠正为住的房屋,但发自内心的喜爱却满满地溢了出来,忍不住为这么优秀的外孙女骄傲。黛玉在贾府中是寄居,这么好的读书条件,毋庸置疑,自然是贾母倾力支持。
当然,也有人会说,黛玉,那可是贾母心尖尖上的人啊,只要黛玉需要,贾母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提供保障啊,这不算稀奇。
那么我们再看看。吃完午饭,贾母等人又来到探春房中稍坐休息。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探春的闺房,也是笔墨纸砚充盈满屋。众所周知,探春并非嫡出而是庶出。如果说黛玉读书是因为林家从小重视教育,那么从探春房间的布置,更是贾母重视女子的教育的有力佐证。
反观另外的迎春和惜春呢,明显地受到贾母的读书教育的影响不够。迎春懦弱不堪,受到下人的欺负,念的是《太上感应篇》。惜春在本应天真烂漫的妙龄,却早就心如死灰,希望可以长伴青灯古佛。
作为生长在史家这个资深大家族的贾母,一定是从小耳濡目染,熟读史书,这一点,史湘云这个孤儿的才气也可看出史家重视教育的程度。贾母读书所达到的高度之所极,应该从她对元春的身传言教可以看出。
更为难得的是,贾母开明异常,在那个时代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衡量女子,并难得一见的赞成女子读书受教育的人。她的才华,虽然没有在大观园一众诗作中有显著体现,但她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超凡的品位,无一不在时刻透露,贾母才是隐藏最深的一位才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