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很多的时候会限入不同的角度让自己困苦不堪,转入牛角尖,一下走都走不出来。其实人生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很多时候是阴阳相伴。很多时候都是好的坏的,开心的与承担的相对而来,是要你如何的看待。
学在经典,行在生活一直是我们学习经典的主要目标。
在这个假期里,出现一个妈妈们共识的问题。放假后,大家很放松的去玩,但是玩后松散了,很多妈妈开始回到家对着孩子,有点受不了。妈妈的角度觉得我带你出去玩了,回来后,你就应当更加好的学习了。但是孩子未必想父母眼中所想的马上能进入一种状态。所以很多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开始盯住了孩子学习的本身,与孩子之间不同的面随之也就产生隔阂。我好像也有点走像这个点。
生活往往是一个系统,并不是单面的存在。我们关注了学习,好像却看不到了其它的方面。
今天一家人出去散步,孩子非得要穿上溜冰鞋。我说明情况后,尊重其选择。刚开始是水泥路,孩子一种开心的走在我们的前面,享受飞的感觉。慢慢的我们进入了单车道,路上开始出现不是水泥路的这种状态,孩子慢慢的走不动,有时不时的提起穿着溜冰鞋的脚,一步一步的艰难向前。刚开始比我们快,到后来慢慢的走在了我们的后面。
最后她找到一个地方坐下来,把溜冰鞋给脱了下来,换上自己带上的运动鞋,然后把溜冰鞋子拿到手里。我看她一只手拿着这个不太方便,走过去和她:“你这样方便吗?”女儿:“还可以。”我:“为何选择这样呢?”女儿:“我刚才经过也是很好玩,挺快的。等会又可以穿上了。”我:“你这样不觉得麻烦吗?”女儿:“不麻烦呀,这样也是一种运动呀!不是很好吗?”我看着她在想,我的角度,就是觉得这样麻烦,没有体验到快乐。而对待同样的事情,她看到的却是我不同的点:她自己选择去承担拿着溜冰鞋前进,看上去是苦。但是她却通过这个的承担体会到了穿上溜冰鞋的快乐。这个是并存的。如果不这样的选择,她又如何能得到这样不同的体验的呢?很多的时候,其实快乐就是隐藏在这个所谓不快的后面出现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发现而已。
前几天看到一张照片,一个人同一个手势,一面看上去这个人在进行一种嚣张,伸出的是一支中指。而从另一个面再看,实际上是人家打了个OK 的手势。所以同人不同面,很多时候,面对人与事,其实都只是站在自己思维的局限角度里。所以我们要跳出思维的角度,才可以打开人与人不同的面。《易经》教会我们的十大思维,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呢?生活是最好的检验地,一切慢慢的实践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