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97578/57f1e43aec947273.png)
最近学习了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颇有收获。因此想做个复盘。
课程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与自己有关的规律、与世界有关的规律、与关系有关的规律、与意义有关的规律。
第一部分又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自我突破。
李松蔚在这部分的切入点主要是针对“我不行,我做不到,没办法”之类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李松蔚是如何带领我们进行认知升级的。
首先在第一个“自我认知:改变人生的第一步”板块他告诉我们:想法很重要。要关注自己的想法,从习以为常的状态里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李松蔚提供了一个练习: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通过回答,了解自己的底层认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参照系,过去的经验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你的追求是什么等等。
在第二个“自我剖析:站在高处重新审视自己”板块,李松蔚重点介绍了“自动化思维”,这是一种快系统,反应快,但很可能不准确。比如遇到一个困难的事,你马上产生了“我做不到”的想法,直接屏蔽了其它可能性。
为了推倒挡在“做不到”和“能做到”之间的墙,李松蔚提供了一个思维工具——一句六字真言:想法只是想法。这个想法再怎么真实,再怎么强烈,它只能吼叫几声,并不能掀起多大风浪。
他又教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这就是练习与自动化思维的声音共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想想最近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个事,聚焦到你头脑里的那个声音(我此刻想的是我觉得把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笔记做出来太难了,我做不到);
第二步:把这个声音写下来(我写在了本子上);
第三步:对自己重复这句话: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每重复一次都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声音(我照做了)。
李松蔚说,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你的头脑里还会响起这个声音:我做不到。但你同时也会有一个觉察:这是一个声音。你就把它当成背景音乐一样,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
我觉得这个背景音不错。你呢,试试吧!
在第三个“自我反思:发现自己对自己的限制”板块,李松蔚重点讲了“信念”。什么是信念呢?其实就是形成自动化思维的依据,是我们脑海中隐蔽的决策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规则或者假设。
这些信念可能来自于你的父母,你早期的成长经历,你受的教育,你所在的社会文化等。李松蔚说,它们就像一副眼镜,帮你接收、过滤、增强或减弱外界的信息。当你对外部世界产生情绪反应时,其实与客观世界并没太大关系,而是由你戴的眼镜造成的。
这竟然令我想起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八万四千问》里也有相关的论述,他说,我们要“从承认自己有某些被政府、家庭和文化强加的特定的幻觉与衡量标准开始”,“接受真正的自己”,这将从很大程度上“把你从各种各样没有必要的假设、希望和恐惧中解放出来”。
这是从佛教角度,李松蔚是从认知角度,但本质都是让我们发现自己对自己的限制。
李松蔚提供了一个练习——列了一份有13个问题的清单(见下图),你的答案就是你用来看世界的眼镜。
![](https://img.haomeiwen.com/i5197578/5bb3a94a39f0f663.jpg)
在最后一个“自我突破:打破思维的天花板,重获无限可能”板块里,李松蔚教给我们进行认知升级,不是让你摘掉眼镜(很难摘掉,而且这副眼镜在有些时候和场合是必要的),而是觉察到自己戴了一副眼镜。
站到更高的视角去看自己戴眼镜的样子,然后尝试走到你觉得“不行”的黑暗区域里看一眼,到底有多可怕,到底能有多大损失。不回避问题,让自己从“当然不可以”向前走到“为什么不可以”再走到“说不定也可以”,这就是认知升级。
李松蔚这里提供的练习是“旁观者视角”,当遇到“不可以”的情境时,把主角换成别人,看看他硬要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
受信念影响,我们常常会自动过滤掉某些可能性,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增加一个选项,在点击“否”之前让脑海里跳出一个选择框,让自己多想一下,“否”还是“是”。
就算增加了一个选项后仍点击“否”也没关系,因为说不定哪次你就决定尝试下另一个选项。“我们的人生剧情,或许就会因为这一次选择,走向不同的分支。”李松蔚说。
好了,最后我们小结一下:由于戴着“信念”这副眼镜,我们常被“我不行我做不到”等自动化灾难性思维限制住手脚,解决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戴了一副眼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试着走到“不行”的边界外去看看其它的可能性,进行认知升级。
你看我不知不觉做完了第一部分的笔记和体会,多达1700字!我可以,你也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