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120328/730c2c805ed744dd.jpeg)
2018.11.21 周二 多云
课堂,要给予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这个“给什么”,是模糊不清的,是模棱两可的。这种不确定性,只会让教者和学者都如苍蝇一般,嗡嗡地乱飞一通,结果只有疲倦。
文章的体裁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所以,文章的教法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
说明文这种文体,是一种很实用的应用类文体。最常见的,比如产品说明书,这是说明文的一种形式。比如景点简介,这也是说明文的一种形式。再比如图画册的导引词,它还是说明文的一种形式。
教说明文,教给学生什么呢?能够辨别说明文这种文体,能够明确说明对象,能够了解说明内容,能够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能够判定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知道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
以上,都是常识性的工具性的东西。把这些工具交在学生手上,目的何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仅有此一个目的,那未免太过单一,太过直白,也太过肤浅了。
昨天呈现的那堂课,备课之初所设想的,与具体落实过程的差距,真的,出乎意料。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那一堂课,漏洞有很多。这也反应出作为教师对教材重难点和对学情的把握能力的严重缺失。
虽然,之前有过预热,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好。学生自身学力的不足,教师引导和铺垫的不够,导致后面的课堂,几乎是无法推进的。
再者,像这样的一节带有比赛性质的,展示性的课,很实际地说,它是要追求完整的。要追求完整,就不得不考虑整节课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至少,应该是环环相扣的。
备课时,也借助网络,浏览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可是,很悲观地发现,名师面对的学生,学习能力之强,思维能力之缜密,质疑精神之可贵,根本就不是自己学生所能相提并论的。当然,这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
上课之前,从该班语文老师处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很沉闷,课堂上基本没有人说话,没有人主动发言。语文老师还说,这班不仅是语文学科不行,其它学科也一般。后又从别处了解到,该班班主任是数学老师,班主任只狠抓数学这一科,其它科目几乎不给留有任何余地。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得酌情考虑一下?
学生是一群不爱发言,特别沉闷的学生,班级又是偏科比较严重的班级,虽有这样的实际阻力,但课还是要上的。
备课时,想着尽可能摆脱网上那些名师的范例,自己争取能读出一些什么来。教案从开始准备到最后的定稿,改了三遍。等到真正去落实时,才发现,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很严重。
本来,是想着在梳理结构,明确顺序,了解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的基础上,去下笔写片段,用于实际的写作中。现在看来,写真的有用吗?我看未必。因为文体限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方法。怎么去梳理结构,怎么去品析语言。给学生这样的“工具”,要比让学生下笔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这个环节的设置,也很真实地反应出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能力,是很弱的。
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么这堂课就是无效的,无用的,无意义的。
可能自己一直比较偏向于将文本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读和写上面来,所以,就忽略了文本特质,才导致最后设计上的很明显的偏差。
课是上完了,是完成了“任务”。可是,对这节课的反思,却才刚刚开始。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要比怎么教也许更重要。这是其一。搭怎样的脚手架,让学生有勇气攀爬上去,这是其二。站到顶端,想要学生有怎样的收获,这是其三。
如果,这一篇课文,按照常态化来上,第一课时理清顺序和结构,第二课时品析语言,辨别方法,第三课时再小结,并写作,也许效果会相对好一些。
不管怎么说,自己在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每一次讲完课,自己好多天都缓不过神儿来。也一次次地动摇,自己是不是真的在“毁人不倦”?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去上课,去教书?
挫败感,从未远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