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思想的艺术,品味智慧的美丽。关注即可订阅!
上篇介绍了自然科学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宗教是如何回应的。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学对宗教的批判是更为深层次的。
社会学认为,宗教是社会的工具。神是社会为了控制个人,使个人忠于社会,并提供个人安全与救助,所不自觉地虚构出来的。
社会是一个集体的,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在一个即成的社会,这个社会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个人出生前到死亡后这个社会继续存在,所以对个人来说,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力量的代表。既然社会上有个人的存在。
所有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角度和需求来判断这个世界,所以只要是人,都可能会以权谋私,以私害公。
如果每个人都替自己考虑,那么谁关心社会的发展呢?谁关心社会的弱势呢?每个人只顾自己、只顾自己家族、只顾自己亲戚朋友。
所以社会就要通过宗教来控制个人,因为社会比个人长久,不能让个人做的太过分,所以就会发明神,用神来约束个人比法律更为有效。
所以社会学对宗教的批判是,为了达到对个人的控制而虚构出来的神。人有社会性,社会力量比个人巨大而持久,社会所希望的象征即是神所希望人们怎么做的,所以宗教是社会的工具。
如果宗教只是工具,那么宗教就没有其本身独立的价值,一旦脱离开社会,那么这个工具就失去了作用。
面对社会学的批判,宗教该如何做出回应?
宗教所启迪的良知,会突破固定社会的界限,对人类全体产生关怀。
因为宗教具有普世性,这个宗教不是属于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的,即使是印度教或者犹太教,其教义也不会说只允许印度人或犹太人信教,更不会只讲本族群的事情,那样的话宗教可能就真的只是社会的工具了。
宗教所启发的是普世的良心,所有宗教都要求“无缘大慈同理大悲”,虽然这句话出自佛教,但所有宗教具有普遍适用性,就像耶稣也说过“慈善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宗教具有博爱的精神。
所以社会学是要把宗教当成社会的工具,可是宗教是想突破社会的范围,让所有人都产生良知,其本质就不一样。
这种良知所要求的道德理想,远远超过社会(如法律)的一般水平,有无限提升的可能性。所以说法律才是社会的工具,而宗教所要求的戒律要比法律来的更深刻,宗教所要求的道德情操远远超过社会。
历史现象表明:当宗教与社会力量抗衡时,反而更增加了活力;而当宗教与社会和谐时,却有了世俗化的危机。
宗教不但不是社会的工具,反而具有某种批判社会的作用。宗教所要求的社会正义,往往是社会制度所无法提供的。
例如耶稣之后的初期天主教,是饱受迫害的。犹太人把耶稣交给罗马人,说耶稣煽动大家。耶稣活了33年,传教3年。耶稣死后他的信徒聚在一起开始传教,起初罗马帝国是反对的,抓到教徒就是死刑,而且没收的财产全部归检举的人。
基督徒被抓到之后会被送到斗兽场,可这些基督徒即使在死亡的时候也传教,并高唱凯旋之歌,这样给罗马的市民带来非常大的震撼。以至于罗马人信基督的越来越多,在持续百年的时间里基督徒饱受迫害,知道公元32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接受了天主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可自从宗教跟国家跟社会配合的很好的时候,也就是出现了隐患的时候,中世纪从4世纪一直到14世纪一直是天主教掌握人们的信仰,各个小的帝国要加冕都要得到天主教的同意,到后来天主教掌权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就跟政治勾结。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使得宗教完全失去了超然的态度。
所以,当一个宗教跟社会配合的太好的时候,宗教开始腐化,但当宗教跟社会产生严重的冲突的时候,宗教反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认为自己讲述的是真理。其实宗教跟社会最好的关系是若即若离。
由此可以看出来,宗教并非社会的工具,社会可以利用宗教寻求某种稳定。可宗教本应有自己所属的范围,教徒应该自我修炼,应该是一个超然的态度。可当宗教跟社会配合的时候,也就是宗教世俗化和社会腐化的时候。
比社会学批判更为严厉的是来自心理学的批判:
心理学认为: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拐杖。当人面对自然力及不可免的死亡,就产生强烈愿望,再投射出去。随着科学发达,教育提升,人的心理趋于健全。若还有困难,可由心理分析专家来治疗,宗教就慢慢失去了其作用。
当然针对心里学的批判宗教也有回应。
请大家点个关注,下篇文章我将向大家介绍宗教是如何回应心理学的批判的。
喜欢别忘记关注~
享受思想的艺术,品味智慧的美丽。关注即可订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