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谈到大冰,当然也谈到大冰的书。我说我看了两本《乖,摸摸头》和《阿弥陀佛,么么哒》……一个朋友马上说她不喜欢大冰,也不喜欢大冰的书,因为……原因我已经忘了。她喜不喜欢其实不打紧,主要是她打断了我的话,我一直没表达出来我的看法。当时听了她激烈的言辞和不喜欢的原因,我也没有要表达的欲望了,一直憋到现在,今天忽然想说出来。
我无法评价作者大冰,因为他不是我朋友,我不了解他,仅仅读他的两本书就更不能作为评论他的理由了。即便是一个很熟的朋友,可能都做不到很到位的评论,我们有时候连自己都搞不懂,更何况别人。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幻想以梦为马,独身潇洒,浪迹天涯,风餐露宿,走到哪儿都是自己孑然一身无比浪漫的画面,终究我是没有去走天涯。当时看那两本书只是为了纪念年轻的自己,别无他因。而且只是报着读故事心态消遣而已。
读完跟银匠师傅学艺的故事,以我对人类虚伪作态状的了解,尤其是大冰半大不小也算个公众人物,应该会对直到师傅去世他没再见一次的事有所描写,既然写到了师傅去时多加几笔悲伤遗憾之词也无大碍,但是并没有看到沉痛和抱憾之辞,让我反而有点喜欢大冰了。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冷淡无情,但我不这么认为,有些时候温存一下能沁人心脾,但事事处处滥情反而令人心生厌烦(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人真的宽广博爱,我且说普罗大众),很多时候客观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负责,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如果担心自己的言辞不当,可以保留意见,闭口不谈。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过分担心、关心可能并不是对方所希望的,反而会给对方造成负担。比如过年放炮把手炸了,你缠了绷带,遇到每个人都要解释一遍你的手怎么了,你对解释的厌烦肯定大于对别人关心带来的温暖的期待,有时候隐藏并不是因为绝密,而且懒得寒暄,懒得重复无益的寒暄!
说到读书,对于这种书,我认为大可不必逐字逐句,但是我改不了这个习惯。我这个人爱读书,而且读书像蜗牛爬行一样,即使一步一个脚印我都嫌快,但凡我爬过的地方都留下深深的痕迹,所以我也不喜欢听书,总觉得看才能把字印到心里,对拆书就更无感,每本书各人所悟不尽相同,好好的一本书,硬是只留下拆书人的意念,何其可悲(有些书可以拆,比如教科书,老师拆的好,学生就高效)!我们自己在不同心情不同阶段对同一本书可能都会有不同的领悟,怎么能任凭拆书人的大刀一挥就随之而去呢?拿大冰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拿来拆过的书,我肯定不会有此心得。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想说的还是,人到中年,身心俱疲,尽数付出于家庭,留给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太有限,做人不能没有温度,但也不能“滥情”。这不光是于己轻松,于人也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