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胡家有个奶奶姓张,是我家的远房亲戚,按辈分我得叫她姑姥姥,一直也是这么叫她的。姑姥姥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左右邻舍有大事小事,她都是乐呵呵的帮忙料理。有事没事总爱到我家里来,转一转,看一看,帮我母亲招呼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我3-4岁的时候,她已经50多岁了。因为个头比较矮小,又比较清瘦,还比较讲究,总之显得小巧玲珑,很精灵的样子,比她辈分高的长辈以及比她年长的同辈,都是叫她 “丁桂儿”。
“丁桂儿”是褒义的,但是却不是谁都可以这样称呼她。按规矩,连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万万不能叫“丁桂儿”的。
【02】
一日午后,姑姥姥在我家对门垭口割猪草。天气晴朗,秋蝉欢唱。姑姥姥一边割猪草,一边哼唱小曲,不知道是什么调子,也许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祝英台》,是经过乡土艺人改编过后的民间小调。
姑姥姥唱歌的声音比较宏亮,也比较婉转,在蓝蓝的天空下,一个穿着红色对襟衫的女人在绿色玉米地里哼歌,是比较抢眼的。
我在地坝坎边玩泥巴,母亲在晾晒撩过水的青菜。听见垭口上的歌声,母亲也没多想,自言自语地说:“这个丁桂儿,又在垭口上唱歌!”。母亲的话,被我听得清清楚楚,为我弄出一场囧事奠定了基础。
【03】
当天晚上,也许是第二天晚上,姑姥姥到我家来了,还是穿的那件红衣裳。她老远就喊着我母亲的小名:“青梅,有什么要帮忙的事情没有?说一声,你带这么多孩子,够累的呀!”
母亲抱着弟弟,出门答道:“姑姥姥来了,快到屋里坐。”
姑姥姥是制作麦芽糖的高手,她到屋里以后,没有直接就坐,而是先给我和我哥一人递了一块麦芽糖。麦芽糖是用玉米作主要原料,加麦芽做辅料,经过熬制、过滤、牵引等多道工序,最后才能成糖块的。在当时的农村,能够吃上麦芽糖是很奢侈的。
给过糖以后,姑姥姥把我从地上抱起来,然后才自己坐下。母亲看到姑姥姥给了我们麦芽糖,说了几句客气话以后,直接去了灶屋。估计是准备去给姑姥姥煮点什么吃的,以表示感谢。
我还不怎么会吃麦芽糖,但是对那甜味和玉米香味喜欢到了极点。所以,一边慢慢吃着麦芽糖,一边总是希望和给糖的姑姥姥讲话。看到姑姥姥的红衣裳,我突然记起了她在垭口上唱歌的事情来。就对姑姥姥说:“姑姥姥,给你讲个故事。”
“你讲吧,姑姥姥听一下你会讲什么故事。”姑姥姥也十分认真地和我对话。
我说:“去年,丁桂儿又在垭口上唱歌。”(据说,当时我对所有以前的事情,都是用“去年”表示的。)
听了我讲的故事,不知道姑姥姥的脸是不是黑了下来。停顿了很久,他才说:“这个讲不得,妈妈要打你的。”
我说:“妈妈不会打我,就是妈去年说的”。
母亲听到了我们的对话,感到十分尴尬。这个情况发生得太突然,她也没有想到好的办法来应对,只好从灶屋跑出来,直接给我屁股上赏了两巴掌。结果,我哭个不停,姑姥姥没说话就走了。
这件事以后,父亲母亲出门去,都不敢带着我了,怕我给他们闹出更多的囧事来。从那时起,我似乎就明白了:不能讲的话就是不能讲。最终形成了我不轻易和别人说话,讲话之前必先仔细思考的个性。再后来我长大了,这事被兄弟姐妹们当笑话讲了很多年,一直到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