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小学的素质教育报告册上,某一年,老师对我的评语是 “ 该生学习认真,很踏实。”
不错,“ 踏实 ”便是我从小到大,求学路上一直带着的标签。
只是我从未懂得,“ 踏实 ”这个特性,在老师看来是个省心的学生,但在大学毕业的前期,在现在奔三的路上,“ 踏实 ”这个特点是多么让人彷徨和无力。
“ 踏实 ”,还给我带来了我的另一个特性:习惯性“ 平庸 ”。习惯性接纳那些身边存在的优秀的人,自然地麻木,不带任何思考。
想起初中的时候,对于那些诗词歌赋张嘴就来的同学,只觉得很钦佩,从没想过他们为何这么厉害,我为何不能那么厉害;对于放学后,我开心地踏上回家的路,而有些同学天天跑各种辅导班,只觉得他们苦逼,还觉得浪费钱。(家庭富裕的我倒理解,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家庭并不宽裕的)从没想过他们补课能带来多大的成绩差距,而自己是否可以努力去补上这个差距。
那时的我不知道,有些人在享受着家庭阶级带来的福利,习惯了优秀,而有些人正在努力地打破阶级,努力去优秀。只有我,还茫然不自知,享受在自己平庸中。
就这样,平庸到了大学毕业时。那时倍感焦虑,我思考着的不是如何找个好工作,赚大钱,而且满心期望,能有个公司肯收留我就好。
那时我不知,有些人早已拿到名企的offer,而有些人也已经买好了出国留学的机票,大家纷纷要为自己开始更努力去拼搏了,而我,只是期待着吃饱饭。
现在才意识到那是阶级蒙上了我的眼睛。没见过那么优秀的人,也没看到他们如何从小努力到大。更从来没有憧憬过自己的未来,就觉得自己“踏实”着,没错。
突然想到,《富爸爸穷爸爸》里说的,富人会习惯去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穷人会接受自己买不起的现状。
我就像一个不会努力的穷人,一直接受着自己平庸的现状,而这个现状纯粹是自我满足,和不思努力造成的。
之后在南京,初遇那些家里有钱,但自身不努力的孩子。羡慕他们条件的同时,又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规则。这个世界确实又存在那些自己不用过多努力,就能获得更好资源的人。但是我知道,这些资源是他父辈的努力而获得的,这就是阶级带给他的优势,那么自然他也有更好的条件去成为优秀的人。
后来在北京,又遇到了各种海归,各种牛人,就越发觉得,眼界对我的成长路上的限制实在是太大了。
我为什么没有在小时候就有一个成为一个牛逼的人的志向呢?
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见过牛逼的人吧。
而现在见得多了,不知是因为自己已然失去了很多积累实力的机会,还是自己依然深陷穷人思维。
突破平庸,依然还是那么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