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小山
看到「纸书Or电子书,你站谁?」这个辩题,老实说纠结了许久。
毕竟,作为一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类类似‘伪爱书者’的典型代表。虽然自己不太愿意承认,没有读过万卷书,却在买书这件事上,格外偏执与怪癖。
自出来工作开始,不管是纸质书或电纸书,产不多每月平均有5-10本收入。能卡着时间读完的鲜少过半,大都是买前没有什么了解的,反而是那些惦记很久的,不免会一本本囤着。关于“买书成瘾”可能更接近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买书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阅读量。后来试着主动尝试了个小习惯,不管是去上班或是游玩儿,包里随身装着本书。正好有空时,就翻个几页。进而在长期来看,买的书几乎都已经读完的差不多了。
回到辩题,如若非要在纸质书与电纸书的对立两面选择,毫无疑问我是会站队纸质书的。不单纯是因为所谓的附庸风雅,阅读纸墨香,或是翻页时指尖沉甸甸的触感,当然这些我也深爱。相对更重要的是,纸质书于我而言是习惯留下来的熟悉感与安全感。
关于阅读,我起步的时间并不早。读到的第一本非教材类书籍,印象里是初三毕业那个暑假,等待中考成绩公布的期间。拿到时书皮已有些残破,叫做《幻城》,郭敬明的。至今,也未能知晓这本书,是谁遗落在我家的。出生在农村,老爸老妈教育孩子,属于开放式散养。童年里除了固定行程上学,便只剩下池塘泥巴、过家家。读到《幻城》是个意外,也正好是个开始。
阅读最疯狂的时期,也是上学最苦逼忙碌的阶段,恰好赶在了高中。很多时候,回忆起高中时候的事情人和事大都已经模糊,唯有当年同桌三人,每天躲在课桌“书墙”后,偷偷一本一本读课外小说的片段最为深刻。当时我们所在的市级一中,还坐落于城市中心,学校旁边有一家书店,叫“诸葛亮书屋”,开书店的是位中年大叔,文绉绉的。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源于我们襄阳历史特色了。与其他开在校园附近书店不同的是,这里只租不卖,书籍类别除了科教读本不设外,其他应有尽有。那时躲在课堂上,读完的每一本,大都来自这里。
初时,我的阅读速度是极慢的,远不及同桌两位,她们一个超爱漫画,一个喜欢当时盛行的青春文学类小说,俗称泡沫小说。因为三个人的书是需要轮流交换着看的,所以久而久之,在她们的强势督导下,勉强可以跟上换书的节奏了。那时候,电脑、手机、阅读器都还未普及,纸质书算是那个年代课外丰富内涵,无可替代的方式。前段日子,当年同桌之一的姑娘来深圳出差,将近10年未见,再次相遇特别感慨。忆起当年,她说,似乎是那躲在书墙后偷偷翻书的快感,便直到现在依然习惯拥有每读完一本书后小小满足感。
人对习惯的东西总是容易产生依赖感,纸质书也是。也许是个人习惯问题,虽然也在手机阅读APP或Kindle里囤了不少书目。但还是习惯在能买到纸质版时,拿在手里阅读。纸上的文字让思想得意流出,书面的语言让思考能够成为一件严肃的事儿。在我看来,阅读的介质是什么或者说读书的多与少,这些并不重要,主要看个人接受喜好与吸纳容量。相对而言,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挑选并能有兴致读完的读本,才是我们常在选择书单时,比较需要慎重的过程。
面对网上列的畅销书单,常常遇上至少有一半的书,很被难get到。讲真,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读什么比用什么读更值得花时间去折腾。不必对大众阅读口味有意见,但一定要对自己的品味保持偏见。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需要学会,为自己开阅读书单。
《「十万个支持吗」第一期:纸书Or电子书,你站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