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居然也有远近之分。有近思维,也有远思维。
所谓近思维,聚焦在眼前的现实。具体而又灵活。可以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更具弹性。
这种思维,更有利于个体发展,并且有助于内心的平和。例如,正念就是典型的近思维。
而远思维,则聚焦在“远处”——并未发生的事或想象中的事。更为抽象和概括。通常是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因此,更为僵化。
这种思维,不仅不利于个体发展,还容易产生焦虑。
又因为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中,判断其思维的远近。
像总是、根本、从来、绝对这些字眼都是典型的过度概括,属于远思维。
例如,说自己总是会紧张,就属于远思维。
但如果是说自己在具体的什么场合,遇见什么人,自己在什么状态下会紧张,就属于近思维。
像形容词、副词等形容、下判断、评价性的词,也属于远思维。
例如,说一个人自以为是,是下判断,属于远思维。
但如果描述这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对别人的话置之不理,就属于更近的思维。
再比如,一个人说自己不愿意尝试的这个事实,属于近思维。
但当一个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愿尝试,是自己的想象,是评价,就属于远思维了。
除了知道什么时候在做近思维,什么时候在做远思维,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反过来又能影响思维。
留心我们自己之前的语言,改为近思维的语言,就可以反向塑造近思维。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能塑造近思维呢?
第一,用描述性的语言,替代评价性的语言。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第二,用具体替代抽象概括。
第三,关注现在的事,而不是未来的结果。
如果你想更好发展自我,或是正在焦虑中,赶紧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现在能做的是什么?
我愿意去做吗?
通过这两个问题,把思维的焦点重新拉到近处。看到可以马上着手去做的努力,并踏踏实实的去做,是化解焦虑的良方。
所以,你现在能做的是什么?你愿意去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