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
——布瑞杰(英国作家)
女儿:爸爸妈妈都是用手机上班的吗?此言惊动吾心,刷微信止于此!
留言:偶尔刷刷也是可以的,只要不抱着手机不放手就好了!
(某同学看到我把这段摘抄下来,请见谅啊!:)
看到家长这样判断,你有什么想法呢?
这里谈谈我个人的拙见。人在不懂、未知事物面前,往往寻求安全感,抵触、拒绝接受危险是本能表现。这很正常,就像《疯狂原始人》中,原始人父亲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者,拒绝所有的未知。
我们该不该像那个父亲一样,阻止他的女儿做那些他认为危险的事呢?
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组成部分,不可或缺。那么,让孩子多接触、多了解,没什么不好,先别着急阻拦,不要全盘排斥。
没错,如今的事实是,有许多人就在用手机工作,也出现越来越多新工作职能,同样需要用手机。
从以下几个案例说明我的观点吧。
微信公众号
经营这个槽边往事的微信公众号的人,叫做和菜头。他的每篇文章都有打赏,迄今为止,是我见到单篇文章过赏金较高的码字者。让人羡慕不已!
同时他在《得到》中开的订阅专栏《槽边往事》,写这篇文章当下,我看了一下,有23643人订阅他的栏目,收费是199元/人。
仔细研究为什么他的文字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和赞?他写了将近二十年的文字,T字头大公司工作过,创业者,独立思考,见解独到,不讨好任何人,评论中回复尖锐。喜欢他的人自有各自道理。
这也是互联网今天的特点,你不懂,没关系,不需要你懂。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工具之一必然是手机。
李笑来团队开发的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一块听听”。
你最少只需要花一元钱,就可以听到行内专业人士分享经验、想法。当然罗永浩的分享价格相对高一些,现在回听是20元。每个头像下的数字是有多少付费收听的人。
他们用语音、图片、文字形式分享。是的,只要有手机,插上耳机,就可以做分享赚钱了。一场分享的时间最多两个小时。
才将近一年的时间,产品从开发试水到现在,营收300多万。
这是“简书”。有人通过该平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从月薪5000到10万的历程,这个人叫做彭小六。
初始时,他通过读书笔记、总结经验、设置课程、分享干货的内容,成为简书上的签约作者,网红。2016年底,他辞去工作,现在深圳创业中。业务主要内容就是各种课程的训练。
简书平台的签约作者,都有各自的独家秘笈,所以,招人上课就是营收方式。
内容付费,是未来的趋势。不仅仅是文字,音频、视频开始走向付费时代。
喜马拉雅中,音频付费也成为每个内容创业者的输出平台。
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晓松奇谈,当初都曾在这里被放大,让许多人知道的。
当然用户大多通过手机来听。
这个刘大猫更是让人唏嘘。90后,才25岁,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
他还写了一本书《刘大猫的财富之旅》,在网上可以免费看。书中就写到,在他12岁的时候,最初迷恋《传奇》游戏,后来35级的大号被盗,痛哭之后,他自己通过互联网研究学习,找源代码、找服务器,硬是自己做了个传奇游戏私服,引来无数流量。
高中时,他设计制作网页在网上卖,赚了不少钱。再后来,微信出现,通过H5的形式导流到微信,公众号有百万级别以上关注,千万粉丝社群。又通过淘宝客实现流量变现。
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家长、老师不明白、搞弄不懂的事,都以为这孩子有网瘾,完蛋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孩子看见的、认为的世界,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别着急阻拦。
科技在发展,时代巨变中,我们被固化的思维真的正确吗?新事物来了,最敏感,学习最快的就是小孩子,就让他们去接触。如果真的害怕,那么让孩子学编程,让他们了解设计最底层的编程技术是怎样的?说不定对互联网会有不同的认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家长的担心也很可能成为多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