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946941/b8e6697f5b5fc1cc.jpg)
《北京三万里》的副标题是——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书中的故事,完美地镌刻了自元代以来,不断造访北京的外国友人。
他们或来此定居、或寻求商机、或短游、或成为文化艺术大使……对北京来说,他们都是中国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传播者,更是“破冰者”。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生活了17年,由他口述、狱友记录成书的的《马可.波罗行纪》呈现了中国的富饶和先进。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当年的扬帆远航,就是为了寻找书里美丽绝伦、遍地黄金的元大都。
在400多前年,洋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其中,汤若望还被顺治皇帝尊称为“洋玛法”。他还曾与徐光启一起修订历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管钦天监的洋官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46941/3c74581b2a0bc66d.jpg)
民国期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一边享受了至诚礼遇,一边却引爆了“科玄之争”的发酵。梁启超、徐志摩等将其奉为“活神仙”,陈独秀、林语堂却嘲讽他是“亡国奴”。
可以说,透过这些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北京惊人的变化和阵痛,以及外国友人对旧时中国的巨大探索欲、好奇心和善意。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撰写的鸿篇巨制《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真实的红军,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两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波伏瓦,还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波伏瓦中国之行后的著作《长征:中国纪行》,一经上市,在西方引起巨大的讨论。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30年来来华29次,帮助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英国科学家霍金的3次中国之行,登了长城,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精妙,而他的《时间简史》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爱科学的浪潮。
还有音乐大师、艺术大师安东尼奥尼、小泽征尔、卡拉扬、斯特恩访华让世界久违地看到了开放的中国,也将古典音乐带到了中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46941/274efe39d0897c4f.jpg)
书中的故事急切而质朴、含蓄而感人、也不乏令人捧腹又诙谐之处,彰显了这些国际友人的共同特征:
一代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良知和勇气。
正如序言中说,他们不是在北京最美的时光,而是在一些微妙时刻到北京来。因缘际会的相遇后,在下一个时代消然退场,相望成了一种守护。
这些破冰者的“北京印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