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文中关于君贤者的个人修养观点附译文解读(上)

古文中关于君贤者的个人修养观点附译文解读(上)

作者: TaraZhang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13:56 被阅读0次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

      出自《礼记·中庸》。作者是在点醒体道的君子,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莫见乎隐”,“见”应作”现”讲,即显现。见是显现在外的外在,隐是指内心的实质。“慎独”即谨慎独处之时,道贵在个人的刻意培养,也贵在个人的自觉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虽然别人看不到,但体道者自己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天下最容易发现的。同样,那些细微的事情也是最易于被人发现的: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怎样遮掩,终会被人发现,体道的君子为了这个原因,对于独知的境地,尤其谨慎小心,甚至于要超过在人前的谨慎。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独”,重要的不是要学人不要“独处”,而是要学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把持得住。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出自《礼记·中庸》。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参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出自《礼记·大学》。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一定要内心诚实。所谓内心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厌恶难闻的臭气,就好像喜欢漂亮的美色,这就叫自我满足了。因此,君子必须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出自《礼记·大学》。这段话意思:诚信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一个人不要干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撒谎,不要口是心非。能否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不是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而是要过好自己内心这一关。一个人,首先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严格的道德自律,能使自己内心有一种对得起自己的满足感、成功感,这绝不是做给别人看,为了讨别人的表扬赞誉,才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自《论语》,这是一个含有折理的语句,意思是,早晨明白了道理,那怕晚上就死去,也没有遗憾的。教育人们,不要认为自己年岁大了,再学也没用了,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学无止境,闻道貌岸然有先后,即使自已年岁大了也不要放弃学习。

      贫而乐,富而好礼。皆可谓仁。

        出自《论语》,自贡和孔子的对话。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释义: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孔子和朱子之所以要读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曾子说的话,也出自《论语》。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们都问自己了吗?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中关于君贤者的个人修养观点附译文解读(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kr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