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1067/4875c5d8626c9653.jpg)
1
我经常问自己:作为一个工作在偏僻的乡镇中学的乡村教师,我们如何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安放自己的理想,寻找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当我们对教育的追求和热爱越来越淡漠时,当我们对教育的憧憬不断地被现实击碎时,当我们麻木地机械应付我们的职业时,我们存在的意义在何方?毕业4年,总觉得自己行走在教育的边缘,无法触摸教育的核心,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应试教育搞得如火似荼时,开始时我认为是因为我们乡村本身就在社会的边缘才会导致自己行走在教育的边缘。
读曾纪洲的《教书,不简单——一个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后,才惊觉原来在乡村也有如此充满诗意的教育,有着如此优秀的教师为乡村教育用心谱写美丽动听的乐曲。原来,我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我的环境,而是来自我的自身,来自我的浮躁和麻木的心灵。帕克·帕尔默说:“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正因为如此,如果心灵荒芜,即使我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也不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寻找到诗意和幸福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何处寻找教育的诗意,何处寻找诗意的教育呢?
曾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以真实的内在生命融入到教育当中,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命当中,诗意和有效的教育才会真正开始和产生。曾纪洲老师走进了小忿,融入了当地。这不仅仅是指他学习当地的方言,了解当地农村的风俗,更是指他用他的生命感受了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和他们一起呼吸泥土的气息,倾听竹笋和树叶生长的声音。“站在同学门前的田埂上,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依山腰而建的村落,竹林环绕;近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我不由得深呼吸,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曾老师用眼睛和心灵感受着乡村生活的美,也带着学生感受追寻身边的美和乐趣。如在《发现生活》一文中,他写道:“绚烂的映山红,黄白芬芳的金银花,热烈奔放的朱顶红,恬静幽香的八月桂,花中君子的剑兰与黑兰,迎霜傲放的菊,典雅精致,或雅白或金黄或暗紫的雏菊,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山间小花,在不同的季节成为我屋里的点缀,我的世界从来都不缺少它们。”他又说:“只有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才能找到生活的美,才能远离抱怨,才能真正地热爱生活。而我对学生的热爱以及站在讲台上的激情和感染力,都源于这份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看着这些文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作为乡村教师,当我们不断埋怨环境的恶劣,抱怨硬件设施的落后,那么我们对教育已经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对教育失去了诗意的想象。特级教师王晓春说的好:“埋怨是教育的泥潭,埋怨是人生的泥潭。”此言真矣。
2
鲁迅的《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是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乡村生活,用童心看待身边的事物肯定充满了童趣。曾老师的《教书,不简单》是用成人的眼光打量乡村教育的,从开始的从外来者的角度慢慢地到后来融入当地,变成了乡村生活的一员,但不变的始终是那份寻找美寻找感动的童心。“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具有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P32)无论是挖竹笋、采蕨菜、煨红薯,还是和学生比赛爬树、探险,曾老师都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学生尽情感受着田园和教育的诗意。“与其说木梓是树,倒不如说是较为高大的灌木。木梓没有主干,枝丫特别多,所以爬起来很方便。腰间系上一条有大兜的围裙,站在枝上,伸手便上或青或红但都发亮的木梓,放进兜里,等装满一兜就从树上下来倒进箩筐,再上树,开始下一轮的采摘。要特别小心树上的蚂蚁窝,一不留神就会被蚂蚁袭击,浑身奇痒无比。”童趣和诗意跃然于纸上。刘铁芳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来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刘铁芳:《守望教育》p30)当我们用心教育时,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一切都可以在我们的心灵的映照下散发浓馥的诗意。
肖川说:“教师教学艺术创生的能力取决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教学模式驾驭的娴熟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资质。”曾老师在有限的几年教学中,用教育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育艺术。他浸入题海,说“考试是有规律的”,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了出来,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可以不看课本,不看任何教辅资料,就能随手出一份涵盖真正考试时的知识点的试题;他提倡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各种小方法使学生更明白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他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的教师和课后学生的朋友的较色之间转换,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了家长放心学生骄傲的教师。
曾老师把教学教育和生活和谐地融于一体,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用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向学生诠释了教育的定义。这种教育的有心和无痕的统一正是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正是教育的诗意境界。
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如是说。曾纪洲老师的教育是充满诗意的,他用他的教育生活为我们如何寻找乡村教育的诗意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这诗意源自他的内心,源于他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曾老师的这一部“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生命本色的教育传奇”(见封底语),而给予所有的乡村教育披上诗意的外衣,忽视我们身边的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这也是我们现实教育存在的困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曾老师的诗意的乡村教育背后存在的诸如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教育的工作环境不理想,教学设施缺失等问题。只有意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及现实的严峻,我们才可能真正使我的教育充满诗意,使教师充满职业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