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不愿受世俗舆论的约束,不在乎是否能够获得众人的好评,也不苛求他人,不违逆众情,唯望天下太平,民众得以安生,自己与别人的日用必需品都供用充足,除此别无他求,并且以此表明心迹:这是古代道术教诲的又一项内容。
哇塞,我看的《被讨厌的勇气》里就有不渴求别人的认可,不被人们左右,不怕被人讨厌,勇敢做自己。阿德勒思想也是,各个先哲们早就洞悉的道理从来都有极度的相似性。
其实经典书籍早就给世人指明了道路,可是很多人还在自己苦苦探求,经历无数生活之苦,被欲望摆布,别人家韭菜比自己家长得高一寸都能撩动他的心。这样的人又怎么有这样的白心呢。
宋銒、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宋鈃、尹文接受了古代道术的这个教诲并且很喜欢它。他们撰写《华山之冠》的文章,表明他们无论对待谁,无论什么事物,首要的是把对方看做同自己一样的人,对之怀着宽容之心,并且把这叫做“心的成功”。
这就是真正的尊重,把别人都看做和自己平等的人,那么别人犯过的错也可理解。所以越来越觉得现在人总强调朋友、爱人,知己要三观一致,其实历史上的知音也并不是真正的三观相同。
也许在三观之上还有个尊重,只要真正做到了尊重的两个人一定能长久的相处。你可以有不同于我的观点,可以给我建议,但不强求我去按你的做,我尊重你,你也理解我就好。
以聏合驩,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人若以此心去调和自己所交往的人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同全天下人的关系,努力将这种作为最主要的原则,并且贯彻自己的人生中。人对人就会不侮不辱,从而止息民众之间的争斗;国家对国家就会禁攻休兵,从而避免世间的战争。
这一段让我想到一个词“普世的价值观”,也就是可以用到任何人身上的,如果真的能让人信服,去实践这样的尊重一定会止兵救世。此时春秋战国的战乱纷纷也就休止了。
但是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人心难调,更有利益权势驱使,一些人更在推动着去塑造新出生的人成他们希望人们成为的样子,以供驱策。多么悲哀、残酷的现实。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他们带着这种主张周行天下,对上游说君主,对下教化民众,即使天下人不愿接受,他们也仍然不停地耐心地加以劝说。就是因为这缘故,所以有人说他们是上下遭人讨厌而强行推介自己学说的人。
这些人就是各家领头人,这样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的圣人了,但这绝对不是老庄,他们才不去游说呢!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替别人想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他们说:“只要心愿已经表明,那就有五升米的饭吃就足够了。”
是啊,吃饱饭就好,很多课本里教的都是这样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但这就是圣人了吗?这样的圣人会怎么样呢?
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这样,他们的实际生活恐怕是先生都吃不饱,弟子就只有挨饿了;但他们仍然不忘天下人,还是日夜不休地努力劳作。他们自信的喊说:“我总能活下去呀!”
事实和理想之间的鸿沟,这样的圣人五斗米都不一定能得到,极有可能饿死,更别提他的弟子了。
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
他们真是心存高远的救世之士啊!所以有人评论他们说:“君子不苛察于人,不为外物所用,因此他们认为,与其争论哪是对天下人有益之事,不如身体力行地去做。”
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总之,对外,争取各国都禁攻息兵;对己,努力修养,务求清心寡欲。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仅仅是也完全是指向这两个目标。
这一段评价的是各家的圣贤,他们都在自苦为天下着想,基本都有这样的愿景。我很好奇后面庄子学派要怎么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