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当批评拼多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当批评拼多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作者: 49d7cef54eb9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17:17 被阅读52次

因对拼多多扣除“消费者赔偿金”的处罚标准存疑,14名“问题商家”聚集拼多多上海总部“维权”。近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正遭受舆论拷问, “靠罚款商家牟利”一说甚嚣尘上。

随后,拼多多发布官方声明,聚集维权的14名商家中,7家存在售假,6家商品描述不符情况,还有1家涉嫌虚假发货

疑问随即聚焦在拼多多平台设置的处罚标准是否过于严苛上。其实,“假一罚十”“假一赔三”都属于法律上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为什么一个旨在治理平台商家售假造假行为的打假举措,到了下狠手出重拳打假的拼多多身上,遭受的却是近似一边倒的差评呢?

作为从电商巨头夹缝中崛起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的身上,聚拢了太多的舆论迷雾,来自商家、用户甚至是友商,而要认识、了解进而深刻理解一个真实的拼多多,则需要拨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拼多多。

剖析拼多多正在遭受的这轮风波,或许就是解开拼多多身上重重偏见的“钥匙”。

对拼多多负面评论,均因对商家的差评而起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依赖于其独有的差异化打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舆论给予种种差评中,外界对平台的标签化理解,甚至是对平台形成的成见,都是因消费者对商家的差评而起

因为,拼多多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商家借助该平台进行商品交易,消费者的评价是基于交易产生的,而交易的直接对象,正是平台商家

每一个平台商家的背后,对应的都是无数个消费者,每一个差评或者不良消费体验的形成,对应商家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外界的评价体系里,并没有商家的身影,拼多多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这是大众舆论的失焦,并不是事件的全貌。

处罚问题商家,平台只是代替消费者行使处罚

作为提供交易场所的平台,治理平台生态,是拼多多的天然责任。治理平台商家售假的行为,表面上看,行使该项权力的是拼多多,但拼多多所代表的,实则是广大的消费者,因为每一个假货的受害者,都无法直接对商家的售假行为进行制衡,只能将该项权力,集中让渡给平台,由平台来代替行使。

可以说,平台对问题商家进行处罚,是消费者意志的集中体现。当然,消费者也可以自行行使该项权力,比如向业务主管部门投诉,由业务主管部门对商家的行为进行处理,但受制于目前的现状,此种行为耗时费力,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对等,并不是目前治理电商平台纠纷的主流,而只能作为平台处罚的有效补充。

平台商家通过设置合法有效的惩处措施,通过代替消费者来行使惩处权力,对平台商家的售假行为“零容忍”,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治理电商平台假货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最终维护的,始终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公开报道,此前,成都一商家因为拼多多平台上出售假睫毛膏,被平台冻结资金,并按最高的“假一赔十”对消费者进行赔付。而上海长宁区法院针对此事的判决认为,拼多多的处理于法有据,驳回了商家的全部诉讼请求。

此起案件,是消费者保护“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生动体现,给电商平台的打假行为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此次聚集“维权”的商家一个启示:电商平台打假行为,如果符合法律规定,法律会在遵循商事主体的自治原则的基础上,鼓励电商平台进行自律管理

靠罚款牟利?这是对平台生态的误解

在此次风波中,外界集中质疑拼多多“靠罚款牟利”,实则是对平台生态的认识出现了严重误区。

拼多多作为商品交易平台,连接的是商家与消费者两端。没有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拼多多就没有未来可言,可是如果没有健康的商家生态,拼多多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可以说,商家、平台、消费者,三者互生共荣,一损俱损。

在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里,商家就是平台生态的基石,依靠对商家的处罚来获利,数额小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拼多多没有任何理由自毁根基。

况且,这种说法本身与事实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平台规则,拼多多对问题商家的处理,罚扣的款项全部用于赔偿消费者。

这种无端的臆测,不是商家借以逃避处罚的理由,更不是舆论对平台打击假货问题扣大帽子的理由

对平台自律打假的苛责,是拼多多不能承受之重

电商平台上的假货问题,由来已久。在此前的诸多时日里,阿里、京东等行业巨头都在付诸难以计数的力量,试图“围剿”平台上的假货,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难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目前的法律体系对于制假售假的惩处力度严重不足,对于不少制假售假者来说,犯罪成本过低,对制假售假者惩处的威慑力不足,造成以身犯险者前赴后继。马云此前一直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制假售假者入刑”便是基于此。

另外,社会舆论对于制假售假问题深恶痛绝,但却对平台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设置了种种障碍。以拼多多为例,其饱受舆论苛责,原因是众多评论认为平台上的商家涉嫌售假卖假,可是当拼多多下狠手出重拳整治平台商家涉嫌造假的问题时,却引来“苛规”的大帽子。

电商平台有假不打,会被指责放任假货横行;如果轻打轻放,会被当作打假不力;而下重手段打假,却被视为“苛规”,这种显然的悖论,以及对拼多多设置的种种偏见,对于拼多多这样的平台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总结

作为一家新电商平台,在拼多多不长的发展历程里,有太多看不清的力量,有太多看不见的埋藏于桌下的手操纵着事件的演变,以至于在拼多多的身上,迷雾重重。

在此,并不是试图为拼多多开脱责任,因为对于上述这一点,对中国互联网生态稍有认知的人,应该都不会有疑问。

舆论的双重标准,损害的不仅仅是拼多多这样的新兴电商企业,最终受损的,可能还是普普通通的创业者和消费需求旺盛的普通消费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当批评拼多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mx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