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花半天时间看完了李尚龙老师的小说《刺》。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本书主要讲到了校园暴力,职场冷暴力,网络暴力对人的巨大伤害。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韩国有部电影叫《熔炉》因为有了熔炉,全民开始反思,于是有了熔炉法案,改变了全民对性侵的态度。
法国有部电影《罗塞塔》推动了童工保护法,从而改变了更多童工的命运。
李尚龙老师希望这部小说能让大众思考一下谁是制暴者,我们要如何避免这些暴力存在?
看到《刺》这本书的校园暴力,让人胆颤心惊。为什么有那些暴力存在?因为他们有的是在年少的时候自己不觉得是个伤害,他们是觉得好玩,打打闹闹,嘲笑一个人。
大家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人知道,对于一个被施暴者,他的性格和心理阴影会因此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命运。
网络暴力是因为成本太低,看不顺眼就去怼下。如果把网络骂人不良行为作为信用记分影响,个人征信是否会有很大的改善?
看到这本书我想起了校园暴力,我有没有被校园暴力过呢!答案是有的,只是说没有像书中讲的那么严重,我大概是承受言语上的暴力。
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在班上对全班同学说。某某的母亲是一个憨哒哒的人,也就是说我母亲不够精明。从那以后本来自卑的我就更自卑了。
原来那个语文老师有次从我家门口经过,她和我母亲说我过差了。母亲的回答和她不在一频道上,母亲说我最近不会吃。所以老师后来在课堂上就这样对同学们说那话。这应该算是语言暴力吧!感觉自己在被全班同学笑话,有无数双眼睛在嘲笑自己。
本书中说的校园暴力,一群人在厕所里面打一个人,逼到女孩想死,这样的情况在我读书年代,没有遇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相比,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人。
我群里学员小六六,当年她一直是全年级的第一名,因为校园暴力她退学了,她个子小,学习成绩出众,成为别人孤立排挤的对象,放学被半路堵截,一群人殴打她。无法在安心学习,以致决定退学,成为她一生最大的遗憾。
2019年我参加省作协培训,和我同住的是97年的一个女孩,她也是因为校园暴力而抑郁过,性格因此大变,曾被一群人拽着头发打,我听后毛骨悚然,不可思议,这是电视剧情吗?
这几年在网络上写作,也遇到过一些网络语言暴力。2018年我参加陈老师的武汉线下活动,我发了和某老师的合影。却被一个喷子留言无比难听。好像我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把我气得发抖。
线下见到自己欣赏的老师大家合影,这不是很正常吗?又不是我一个合影照片,他就偏偏盯着我找话说。因为我的阅读量高点,粉丝多点嘛,还是哪里得罪了他,看我不顺眼。
后来我想开了,写篇文章《我又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不认可我,不必打开我的文章看,不必买我的书,不必参加我的交流群和付费课程,如此而已!又何必浪费时间情绪在网络上骂人呢?
只因为网络上不是实名制,骂人成本太低,语言暴力也是暴力,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还发现愤青喷子都是中年男性为主,基本上没几个女性是喷子,若忙着成长精进,事业有成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做无聊的愤青。
希望未来科技与法律在这一块能进行完善和管控。喜欢在网络上骂人,挑人家毛病的人都是自身在生活中不如意,心理扭曲,他需要有个地方作为发泄口。用自己狭隘的观点来评价指点他人。
文学足够绝望,生活才有希望。真心希望《刺》这本小说早日拍成影视剧,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