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中流

作者: 鲁麟文薮 | 来源:发表于2022-10-19 07:30 被阅读0次

击楫中流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①。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②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③,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④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⑤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主簿: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②此非恶声:这不是不吉祥的声音。古人认为半夜鸡鸣是不祥之兆。③骁健:骁勇健壮的人。④睿:司马睿,即东晋的晋元帝,当时任左丞相。⑤铠仗:铠甲与兵器。⑥部曲:军队。

一、本文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共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两位作者也被誉为“史学两司马”。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资治通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关于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

生平著作甚多,除《资治通鉴》外,另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于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永嘉之乱后,率领亲党避乱于江淮,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号镇西将军。后因功勋巨大,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的北伐。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最终忧愤而死,朝廷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祖逖的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关于永嘉之乱】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祸乱,其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西晋八王之乱,使朝廷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蛮族趁机发动战争。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县)起兵,建立汉赵政权。永嘉三年(309年),汉赵两次进攻洛阳,被击退。永嘉五年(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杀官员士民十万余人。

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被杀死,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318年初,晋愍帝被杀死。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左丞相】

左丞相,官名,为宰相之职。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统一后,仍以丞相为百官之长,有两人时,分为左右,以左为上。西汉惠帝、高后时亦有左右丞相,文帝后只置丞相一人。

后世时置时废。

【关于军谘祭酒】

军谘祭酒,官名。晋朝因避司马师讳,由军师祭酒改名。诸将军府置,位在诸僚佐之上。

祭酒,官名。为同列官员之首。

如汉代有博士祭酒(学官名。本称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即首席博士。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戎狄及少数民族称谓】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

这些称谓在开始只是一种泛称,指的是与华夏中原地区相比的远方民族,并没有后来的歧视和侮辱性的含义。而且这些称谓比较笼统和模糊,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是不固定的,可以两两并举,代指四方少数民族。

后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华夏民族意识和危机感也逐渐强烈,夷夏之间开始划出了明确的界限。

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

北戎、山戎: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他们分道扬镳。尽管当时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群蛮:蛮,中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为著名。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

相关文章

  • 击楫中流

    击楫中流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①。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②也!”因起舞。及渡江,...

  • 7月9日晚雨中游汉江

    暮雨江天阔,岸草绿如萝。 击楫中流水,何惧风浪多。

  • 沁园春.东风入律

    壮哉中华,蛟龙入海,神州飞天。昔先烈喋血,干云豪气;挽倒山河,重拾锦绣。击楫中流,乙丑立国,红遍东方祥麟还。征鞍强...

  • 悼于敏

    潇湘夜雨,凭栏处,星残月夜风猎。 子规夜啼,声声悲,忆英杰山竹裂。 忆往昔 少年气 高谈阔论 谁击楫中流 粪土...

  • 赫赫无名的人生

    读黄旭华院士的事迹,感动不已。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 击楫中流,泱泱大同。 赫赫无名真英雄也。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天涯客

    皮囊包裹不住躁动的灵魂 将要喷薄而出的血液也张扬着叫嚣着 侠士情肠廓清寰宇 击楫中流建社稷 却又寄情山水愿做闲云野...

  • 一曲胡笳

    祖逖与刘琨,估计世人更多知道的是祖逖。就像我,一直知道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也是祖逖。 直到看到刘琨一曲胡笳退数...

  • 当青春遇上海警

    恰风华正茂青年,击楫中流,千帆惊涛。 哪有男儿恨军装,哪有海警畏波涛? 五四青年节这天,是浙江海警00后新兵小张上...

  • 【怨三三】如华岁月指间弹

    如华岁月指间弹。转首颜残。击楫中流业已阑。意慵懒、欲参禅。 侵心怎奈尘烦。逐蝇狗、时时聒缠。不教绪稍安。宵宵窗倚,...

  • 理性的成长,寻找正确的方向

    人生常如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海潮中载浮载沉在未知的迷雾中漂流颠簸,唯有那些找到正确航向而击楫中流之人,方能以劈波斩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击楫中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qe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