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书不久后的那几年多在家,除了告过乡(培植茯苓),还告过天麻。大家都告一点,卖点钱也就换点油盐或包把烟,不靠它生活,人有我也有,是个热闹。那时都是老品种,两三年传代下来,产量越来越少。
有一年兴起天麻有性繁殖,产量是增加了,麻价也随之下跌。天麻的培植生长过程,我是从头到尾亲手做过的。每一步我都十分清楚,不说行家,也算熟手。

首先,选麻种。麻种就是成麻,长成后的天麻。麻种要选个壮,粗实,无损伤,箭芽饱满的。
第一次培植天麻,新鲜。一边买来书了解,一边看人家怎么做。也不难,一看就会,当然,经验不足,本来就没有经验。麻种是向懂得的族人托买来的。不记得买了多少?大概十多个,少量。
麻种买好,埋麻种,等它出芽开花。是几月份?没有笔记,岁月都模糊了。大概是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种麻就埋在屋内的墙角一排,离睡觉的床不到二米。担麻沙,麻沙透气好,保湿。埋住麻种即可。什么时候芽嘴长出来?茎杆一天天长高,顶上是花骨朵。多少天后,长成一人高,一米多,顶上的花束疏离,胀大,裂嘴,开出花来。
花开后,及时授粉。天麻花是两性花,由于其花柱头位于唇瓣基部,顶端的药帽盖不会自行脱落,花药呈块状而粘润,不能散出,因此得人工授粉。记得是用牙签授粉。天麻的花,有点像兰花,而且有股香。香味感觉粉粉的,花是米色,淡红,仿佛香味也是米色。这样说很不准确,只有感受,不太好说。花粉在花柱上端,有点粘,轻轻挑在牙签头,轻轻放在花心上,互相都有微微的粘液。这样,一朵花授粉就完成了。次第花开成熟,逐朵授粉。


授粉后,果子成熟,摘果。果子橄榄形,颜色变深。跟烟草的果有点相似。爷爷种过烟草,我见过,还残有一点印象。在果子将裂未裂时摘下来。挤开,抖出种子。天麻的种子十分细小,抖出来直接与天麻菌种和碎叶拌在一起。叶子一般用毛栗树落叶。有人防杂菌,还将叶子在锅里煮一遍,消毒。不要用手直接拌,也是防菌感染。
种子准备好,就要下种。下种前得备地,备料。地是麻沙地。那一年我在屋里培植过一小块,也是书上学来的,言屋内环境宜于天麻生长。挑若干担麻沙,堆集成长方块。料常用的是栎树。落叶,粗皮,营养足,耐腐烂。其次是桦木,毛栗树,泡桐树也可以。得是落叶树。像四季青,不行。料锯成六十公分一段,后来,更短。
沙地整平,底下铺一层毛栗树叶,隔几公分均匀放一段料,隙间填上一半土,撒上一层拌好的天麻种,盖一层薄土,刚盖好料。再铺叶,类似做第一层。然后,覆盖十公分左右厚的土,表面再盖上草,基本完工。原则是不涝,半阴半阳。

到秋天,麻籽长成,也有少量成麻。麻籽完全不像老品种的传代,量多,一球球,喜人。鲜嫩黄白,通体半透明,形似子弹。挑小拇指大小的麻籽出来,做第二年培植的种子。第一年由花结出的果做种子,第二年是小麻籽做种子。
第一次翻收,和第二次下种,一般连续进行。如果在第一年秋天翻收,也在这年秋天下种。如果在第二年春翻收,那也是即收即种。
第二次下种,工序是差不多的。不一样的是料铺好后的间隙,隔几厘米放一个麻籽,料两头得放一个。最好换场地,因场地有限,一般换上新沙。第一年的料已经长有菌丝,就不必另添菌种。天麻的菌种,应该在第一次拌天麻种的时候介绍一下的。这跟天麻的生长有关。天麻生长的营养来源靠杂树木料。麻籽是如何吸收木料营养的呢?这就需要一个媒介,即菌种,叫密环菌。菌丝生长成形后,特别像榕树上的“胡须”。细长的垂下来,前端发白。而天麻的密环菌菌丝略扁,前端白的部分在夜晚会发光,菌丝弄断了,从破口处也发出绿盈盈的光。据说是粼。操作时,连手指上都一闪一闪的。菌丝从外到里向木料体内侵染,宛如触须,变成血管,一边吸收营养,一边传递给天麻。天麻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成长。
场地晒的地方,最好搭棚。有条件的,大片培植的人家,立桩盖了太阳网。
这些活是细活,琐碎。够累人。


最有意思的,当然是挖天麻了。第二年秋,是天麻有性繁殖高产收获的时候。掀掉覆草,迫不及待,用手轻轻一拂,就有若干天麻的箭头露出来。
如此培植,是容易收挖的。意思是,天麻生长有规律,都围在木料边,尤其是两头。一边收成麻,一边理好麻籽,以待下一次繁殖。
天麻收后,是煮天麻(即加工)。当然,也可以鲜卖。煮后,晒干,卖干天麻。煮时,拿起一看,天麻半透明就该捞起来。捞起后晒干前,先用膜覆盖住,点一盆硫磺熏一遍。熏后,既防霉烂,颜色也好看。大概不宜这样操作,硫磺熏后影响天麻的质量。
天麻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能治头痛头晕。宜炖汤,炖鸡、鸭汤时,可适量添加天麻。
妈妈有头痛头晕的毛病。留一些大的好的下来,只是不记得妈妈有没有吃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