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日早晨起来,摸着小儿的额头滚烫,于是赶紧拿起退烧药喝了一包,随后量了一下体温高烧三十九度,于是赶起床带着小儿去门诊室。
恰巧当天门诊看病的人很多,看来提前家里备好退烧药并吃上一包是个明智的选择,从上午八点等到十点半,终于轮到小儿了,好像因为烧的太高,一包退烧药也没起到作用,在打针前又量了一下体温三十八度多。所以第一针是在小儿高烧浑身难受的情况下打的,估计比起胃烧,浑身滚烫的难受,这个打针的疼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第一针是在感受疼痛的对比下没有哭一声。
打完针拿完药回家休息,医生说下午再过来看一下情况。等到下午小儿已经从早晨病怏怏的状态转换到了龙腾虎跃了。这一针下去果然管用,按照医嘱,下午五六点去门诊复查。测量体温正常,但是考虑到为了巩固病情,防止反复高烧,于是下午接着打了一针。
这第二针小儿纯碎是为了好奇,因为上午的高烧带来的疼痛感已经消失,而且这好像是他上幼儿园以来第一次神志清醒的知道要打屁股针(忽略高烧那一针),不知道屁股针打到屁股上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所以这一次的针纯碎是好奇,再加上之前的心理辅导:打针并不是很疼,只是因为看到针而产生的恐惧所以很多小朋友才会哭,哭是因为害怕,不是因为疼。不看针就不会感觉害怕。所以在心理辅疏通以及背对着针头的情况下,小儿打完针竟然兴奋的说:“真的一点也不疼”。
本以为这第二针打完应该结束了,医生说明天早晨要继续过来打针。(因为最近小孩子高烧的太多)所以第二天第三针小儿在去的路上一直在兴奋的催促中,可能是因为打针可以晚去幼儿园以及下雨可以坐上汽车。
这第三针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同学,也在这个门诊看病,可能为了向他同学证明自己真的很勇敢,不仅看着医生配药针,而且打完之后还笑嘻嘻的看着自己的同学,并且还上演了一把吃药片的绝技。被同学妈妈夸赞到“你看你同学,竟然都能喝药片了,而且那么多药片一口喝下去了。你还在喝药面呢”。
所以第三针在同学妈妈的夸奖和自己得意的证明自己勇敢的内心鼓励下过去了。
放了学去打第四针,小儿在去的路上说自己和自己班的同学说自己打屁股针不哭,还告诉了老师打屁股针一点也不疼。嗯?!果然炫耀的成份多一些。所以为了继续证明自己很坚强,他勇敢的接受了第四针。
我想这以后应该不用再继续打针了吧?没想到医生说明天继续过来。再打两针巩固一下。好吧!我们的第五针开始了。于是我建议一下我家小朋友,“要不要试试另外一半屁股?这个屁股都四针了,看看另外一半疼不疼,它们两感受一样吗?”小儿欣然接受了建议,并且还说了下自己的感觉,就是打完针没感觉。可能医生的手法真的很好。
到了晚上接着打第六针,这次小儿终于开始往后退缩了,并一再强调自己不想再打针了。已经感受够了(哈哈)。
“你已经坚持到最后一针了,这一阵打完就不用打了。你看周围的弟弟妹妹都看着你呢!咱得做好表率。他们看到你打针不哭,等轮到他们的时候也会学你。情绪是会传染的,你打针表现的开开心心的,他们也会模仿你,就不会害怕和哭了。”
“好吧!”小儿在做表率和责任心的驱使下欣然的接受了第六针。而且还可以感觉出什么时候这个针快拔出来了。打完针后,一再询问等到弟弟妹妹们打针的时候是不是就不会哭了?
其实真的不疼吗?可能是疼的,但是这种疼因为伴随着某种意愿而在心理上有所减轻。或是好奇,或是突出自己,或是一种表率的作用。
当我们把某件事情赋予意义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再仅代表它本身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