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薄的气力,在世界上站立着,然后试图去完成一些不可及的梦想。
年轻人对金钱的追求直白且高效。直白在于没钱了立马找钱,高效在于找了钱立马付诸实践。如果要让一个人真正崛起并且意识到未来将要肩负的重担,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穷。可是“穷人、富人思维”告诉我们,有意识的“穷”又不能让手里一分钱没有,需要在触及内心红线的同时留有一定余地,不至于压力过大,而忽略思维的能动作用,陷入为钱着急的短期目标的恶性循环。这点暂且不说。作为普通人来看,钱是迟早会花光的,但问题是每一次消费能否促进内心对于获取资源的渴望的积累,从而推动获取资源的手段和能力上一台阶。如此,本意是为了更好的消费,实际上造就了个人能力的提高。经年累月,哪怕月入五位数仍旧无几分积蓄,但这与曾经月入一两千、而今有几万十几万存款却能力平平,在舒适区中过活的那个自己相比是天壤之别。
这里并不是提倡消费主义,只是试图描述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经历。前两天的课堂,老师让小组讨论我们都在抱怨什么,结果在展示时候,几乎所有小组明里暗里表达的都是“缺钱”,甚至有人表示“总之一句话,钱是万恶根源,如果我有钱了,还复什么习、考什么证,前面抱怨说的烦恼就都没有了”。兴许会有学者训斥我们,然后痛批当前教育的失败、社会环境的污浊——教出来的一个个学生只为“钱途”。但这不正是最合乎情理的吗?国家层面改革开放,提倡的是“先富带后富”,追逐财富在这个时代被加了绝对值符号,不论符号内是正是负,大家所见到的答案一定正向。
前段时间诺贝尔奖揭晓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日本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将所获奖金全部捐给所在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经费。我们大学的创新比赛,给出一定方案并获得通过后即可领到相当数额的奖金,与经费相同性质。这至少说明一点——在社会具有相当财富的前提下,科研进步也离不开财富的支持。说个更直白的例子,欧洲之所以能从中世纪中醒来,或者说较早地醒来进入文艺复兴,当时的美第奇家族就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因为这一家族的人愿意将财富倾向致力于处在觉醒复兴的艺术家们,让他们至少是衣食无忧,并且因其艺术创作能获得财富掌管者的青睐,所以思想愈加解放、创作愈加具有进步性。
由此说明财富本身不具有原罪,追求财富这一行为的正当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表述尚未涉及到道德层面,一旦扯上道德,我怕是会越写越偏题。论证了追求财富这一目的性行为没有错,我们再说说如何追求财富、追求真正的财富。
如文中开篇所述的两种行为模式
一是:积累——消费——提高能力——积累——消费
二是:积累——储蓄(消费)
第二种我没有添加“提高能力”,这是不正确的,但从大多数的可能性来说,第二种就意味着将自己停留在舒适区,这期间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我们都是在舒适区中待过或者正在待着的人,相信有所体会。第一种模式不是为了说明“消费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资本观点,而是争取说明在面对积累不足、消费旺盛的情况下,我们能采取的措施。即促进内生动力——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但比获取资源更重要的是附带的“提高能力”这一行为的发生。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我们能力比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金元宝更为重要。由古自今皆是这般,在当今社会想要聚集更多的资源,最重要的让自己拥有吸引金钱的本事。众人都是无二的皮囊,但有人吸引得多有人吸引得少,这就取决于自身的价值。只有价值愈高的人才能聚集起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就意味着财富。自身价值由什么体现?能力。演员有演戏的能力,歌手有歌唱的能力,企业家有洞察社会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力愈高自身价值愈大,从而获得更多财富。而现在的“流量明星”等词汇的创造出现,正是反面说明——才不配位。当能力不足仍旧获得超出自身价值的财富种种,即便是社会环境造就,也势必有人批判。如此这般表述,也不能绝对,外在财富只能一定程度上说是个人能力个人价值的体现。
我们前文强调的第一种行为模式则是在特殊情况下主要针对年轻人这一群体出现的消费可能,提出的消费场景细化分析与正向解决方案。这其中“提高能力”成为了财富的附属,属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变形应用,毕竟给人鱼竿的实在目的还是鱼。可最重要的仍旧是会不会钓鱼,这一技能的实现将带来更多的生活可能性,不只是填饱肚子。
我们目光和心思要放在寻找增量,而不是守着存量过活。担心湖水干涸最正确的方法是为它接入支流,增加来水量。钱迟早会用光,问题在于我们挣钱的本事有没有在一次次消费预警时候得到提升。地主都守不住财,又何况是你我?
首发——微信公众号《新人酒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