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奈飞出了一部网剧《艾米丽在巴黎》,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部剧讲述了美国女孩Emily被派往位于巴黎的奢侈品营销公司工作,遇到了不少文化冲击和有趣经历。对于这部剧,普通观众往往能看得津津有味,但在巴黎人或者在巴黎工作生活过的人则大都评价其为典型的美国人对巴黎的臆想。剧中有很多刻板印象和想当然的成分,不过也有很多相当真实的地方。去伪存真后,才能更接近现实中的巴黎。
说来也有趣,“巴黎情结”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了。据我了解,至少在美国、日本、中国,都有“巴黎情结”存在。美国有不少以此为主题的经典影视作品,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午夜巴黎》《甜姐儿》《爱在日落黄昏时》,时尚剧《绯闻女孩》里也展现了上流社会女孩对巴黎的热爱;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对西方文明十分向往,其中巴黎作为浪漫与艺术文化的代名词,被融入到很多影视书籍作品和商业之中,这在中国也是类似情况,只需看看有多少以“法式”为名的东西就知道了。
其实,我们所向往的“巴黎”和真实的巴黎从来都是有落差的,但从向往的巴黎中,我们可以窥见自己对生活的理想状态是如何想象的,知道自己到底在向往什么。
一. 优美的生活环境
在纪实文学《巴黎烧了吗》里,希特勒在巴黎解放那天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提出了如题的质问。据说,约德尔看着巴黎充满艺术文化精华的历史建筑和人文美景,实在不忍点下这把罪恶之火。巴黎的生活环境之美毋庸置疑,想想看,抬头能看到高耸的埃菲尔铁塔和宏伟的巴黎圣母院,沿着塞纳河尽揽左岸风光,踏着年代久远的石板路走到曾汇聚文化名人的花神咖啡馆和莎士比亚书店,连办公的场所都坐落在new deco风格的建筑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需要多高的收入,也能有很强的幸福感。
二. 享受生活的人生哲学
对巴黎人而言,享受生活才是人生主旨,工作也是为了生活。他们上午十点半上班,中午有两个小时享受午餐,晚上也没有加班的习惯。除此之外,一年还有150天的假期,还时不时闹罢工。就像海明威笔下描绘的,巴黎是《流动的盛宴》,将世俗的享受做到了极致,却又不失高雅。晚上9点左右才开始的晚餐,集法餐与葡萄酒两大美食精髓;早餐和下午茶,又有充满韧劲的法式面包和马卡龙、可露丽、蛋糕等法式甜点可供选择。尽情满足口腹之欲等同时,竟然还能保持苗条的身材,真是上天眷顾。
三. 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巴黎作为艺术与时尚的高地,能让置身其中的人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想要欣赏艺术,卢浮宫里有数不尽的艺术珍宝,古典建筑中有蕴藏着丰富的设计元素,还有戏剧、芭蕾、艺展等众多艺文活动。另外,在这个时尚之都,通过外在造型凸显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街上亮眼的风景。
四. 自由思辨的思想
在巴黎,日常谈天时聊到哲学、政治、文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于从小接受到大量的人文社科教育,整个社会都很有自由思辨的思想氛围。当周围人都爱聊、能聊这些深刻的话题,都有终身阅读的习惯,身处其中的人就能保持一定的思想高度,不容易陷入庸常。由此,在丰富的世俗享受之余,高级的精神愉悦也有了。
五. 浪漫的爱情
巴黎是很适合恋爱的城市,人们擅长制造浪漫,热衷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极致愉悦。虽然,这并不利于稳定的婚姻关系。
当我们向往巴黎时,我们向往的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尽管这和真实的巴黎不完全一致,但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寄托。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用不同的语言说:我爱巴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