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学习、教育
读书‖《曾国潘家书6》(378)

读书‖《曾国潘家书6》(378)

作者: 身后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0-03 06:00 被阅读0次
    曾国藩家书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曾国藩家书》书中的第六部分: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德。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在家书中,曾国藩曾不止一次强调:为政要勤俭廉劳,不可倨傲,要踏实等。

            一个人为官的水平高不高,能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很大程度上看他处理政事的方法。正是曾国藩踏实做事,才使他成为晚清最有名的臣子之一。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训斥他的儿子说:“应治之事多搁废。”

          坏习惯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拖延,世界上有许多人都被这种习惯所累,造成挫败的悲剧。

          曾国藩认为自己一生中有三个最惭愧的方面,其中的第二方面是——“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他觉得自己做事没有恒心,一般都有始无终。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没有什么困难的不能克服的。

          做事应有始有终,不论事情多么困难,只要开始做了,无论如何都要做完并且尽全力做到最好。

          战胜了困难,就会使自己的人生向前迈一大步。若被困难吓倒了,退缩了,将终生一无所成。

          在家书里,曾国藩对自己的缺乏恒心,进行了检讨,并将自己没有恒心作为反面教材,让儿子不要效仿。

          在给其弟出谋划策的时候,曾国藩阐述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吾所望者一稳字而已,不求速不求全也。”

          他告诫其弟做事“欲速”往往“不达”,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的图快,否则简单地追求快,就难免马虎潦草,甚至造成错误损失,不但快不了,反而更费事。

          那遇到紧急又难以处理的事情,怎样对待?曾国藩开出一个“缓”字诀。

          1853年11月,安徽、湖北两路告急,清廷屡次诏令曾国藩出兵援助,此时的曾国藩练兵未完,所以,他拒不应命,一推再推,一直推到一个月后,才在皇帝的痛骂下缓缓出师了。

        即便被骂,但曾国藩在遇到为难之事时,还总是以“缓”字为应付秘诀。

        1864年,正当曾国藩分期分批裁撤湘军之际,清政府命曾国藩率军增援湖北。

        此次对于清政府的调遣,曾国藩态度十分消极。灭了强敌,则功高震主,自己性命不保;为强敌所灭,那就一切皆休。

            此时,曾国藩正处在十分无奈的两难之中,不听从调遣,是不忠;听从调遣,是不利。万难之中,还是只有用“缓”字应对。

          因此,他以自己临阵指挥并非其所长为借口,拒绝北援。

          “缓”字的处世秘诀解救了曾国藩,给了他以应付事态的时机,而更关键的是在曾国藩会“缓”,缓得自然,缓得情有可原。

        虽然有“消极怠工”之嫌,却能够不耽误大事,这也是“缓”的原则和底线。

        以上就是《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

    大山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立德”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曾经是老一辈做人的准则。但是现今许多人都与此背道而驰:尔虞我诈成了聪明机智的象征,而老实质朴则成了傻子的代言。

          其实,那些视说假话为处世之道的“聪明人”,虽然一时能谋到私利,但是最终会因为不诚实而失去别人的信任、甚至万劫不复;而那些质朴老实的“蠢人”却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

          人的善性,就植根于人心中,人心虽然从本质上讲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只有通过长期的潜心领悟,才能存心养性,达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曾国藩家书》的第六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大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曾国潘家书6》(37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fw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