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最近,合肥一中学生抢大学教授话筒的事件在互联网吵得沸沸扬扬。该中学生因喊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而获得了同学的掌声,同时也教育了这位宣称“读书就是为了搞钱”的教授,该中年油腻大叔不得不中断演讲狼狈下台。小澡哥也想针对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观点。
在小澡哥看来,这一事件背后涉及的真问题是“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历来有理想和现实两种回答。所谓理想答案,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毫无疑问,这是思政课教师教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所谓现实答案,就是古代社会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社会的说法就是为了“光宗耀祖”“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找个理想对象”“找份好工作”。这都是落实在个体生活层面的正常认识。
小澡哥认为,拥有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当然是好事,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教育更应该关注个体的命运,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成才取决于个人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讲过:“一个人能否成才,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名师,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自己。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小澡哥非常认可刘道玉校长的这种认识:一个人能否成才,取决于我们自己。
必须承认,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成为一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成为工程师、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等高素质专业人士,成为“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同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创业者和企业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那就不是通过学校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2. 理性看待学校教育的局限
学校教育不只是提升个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途径,也是划分社会阶层和阶级的手段。在中小学校通过考试分数区分好学生与差学生,把大学分为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当年小澡哥读书时,就有人告诫我“三个985,找工作不吃苦”。同样是本科毕业,985、211、二本、三本的毕业生在薪酬方面有显著的差别。
我们是普通人,必须承认一个现实:普通人接受高等教育(努力读书),并不太可能为自己、为家庭或为国家的命运起到“翻天覆地”的大推动、大变化。能培养一个独立、善良、理性而且能享受自己平凡的生活和思维乐趣的普通公民,就已经是成功的教育了。
3. 享受读书的自由美好
做为成年人,我们读书(阅读)的目的是在一切生活琐事和世事纷扰之外,为自己保有一块小小的私人空间。一书一世界,读到一本好书,仿佛跟有才有趣的人交朋友,其中自有一份自由美好。能够享受这份自由美好,就是一个人读书(阅读)的全部目的。
除此之外,其他的收获都是副产品,不能强求。如果期待自己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某位伟人一样,成为改变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杰出政治家,或者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企业家,注定会让自己失落和失望的。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够“用心生活”“好好工作”,同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