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场景疗法作业练习中,老师要求回忆一段童年的记忆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去感受自己的渴望和核心状态以及它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生命经验。我发现我的几次作业中的童年回忆都是和父亲有关。其中两次是和恐惧有关,一次是和希望被温柔对待有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对我管的并不多,我们之间的互动也很少。他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个瓦匠,经常出去给三里五村的人盖房子,一去就是好几天。到冬天的时候,有时候去工地做工,所以他在家的时间很少。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很情绪化,没有耐心的人。我在他那里很少得到理解、认可 ,甚至觉得他给我带来一些伤害,让我至今记忆尤深。因此从总体上讲,我是不大喜欢父亲的, 似乎也没有感受到多么深沉的父爱 ,觉得我也没有和他更深的情感链接。由此 我认识到童年的我是个缺爱的人。记得看见影视作品里父亲对女儿特别好,我就会羡慕,甚至会不理解父女之间竟可以有这样的感情。
但是通过这几次作业,每次想童年的记忆就是和父亲有关。他那么不好,怎么会在我的记忆里这那么深刻!这不光因为他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大概也因为这些记忆藏着我内心很多的渴望。从心理学上讲,是我内心的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在每次作业的最后我都会以现在的自己走入童年的那个场景中去,去安抚那个心理受伤的小女孩儿,去理解她,给到她渴望的爱,去疗愈她内心的创伤。
这几次作业不仅疗愈了我自己,也让我进一步认清我和父亲的关系。虽然他是一个没有耐心、不懂得理解孩子、爱孩子的情绪化的父亲,但是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我理解到他这样是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的。他七岁成了孤儿,被人收养又辗转回到他的伯父母身边,伯母又是个很厉害的人,他也没有很好的被爱过。
虽然我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将近30年了,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他,想告诉他:您这么做有你的理由,我不恨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