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形成某种信念,例如:父母小时候灌输的信念、某个群体给你带来的信念、某一次经历让你形成的信念等等。
这些信念充斥在你的脑海里,某一些相似的信念组合在一起,就和几根纠缠在一起的藤蔓一样,形成了一个“认知群”。
这种认知群对你的言行举止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于某种认知群影响力太大,就会让你形成某种倾向,也就是我们说的人格。
比如小时候父母对你过度溺爱,不让你自己的独立人格发育,就会让你失去自我,形成依赖型人格,生活中常见的就是“公主病”。
又比如,一直处于被忽略、被安排的人,会有极大地不安全感,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那么还有一种人格,叫做妄想型人格。
妄想型人格不是指喜欢做白日梦,而是指有被害妄想症。
简单地说,就是十分多疑。
举一个例子:
“社会太黑暗了,谁都不要相信。”
这句话我们不少听到,可是如果有人常把这句话放在嘴上,就值得深究了。
为什么?
第一, 曾经被伤过很深。
第二, 长期语言的自我洗脑。
第三, 形成路径依赖的行为模式。
这三点联结起来,极易形成“妄想型人格”。
首先,形成此类人格的人,往往被一次事件冲击,强刺激之下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不可磨灭的回忆,俗称心灵深处的一道伤疤。
这种伤痛的来源可能是感情,也可能是人际,也可能是事业。
这是先决条件。
其次,由于这一次伤痛,很可能就会让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洗脑。
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要了解语言的力量——你常常说一句话,这句话就很可能影响到你的潜意识。
比如你常说自己太差,可能逐渐的你就相信这个事了,结果真的变得很差。
然后我们要知道,由于伤痛触发了你的潜意识,你可能就会不断地去重复表达这种想法,逐渐的就在加深潜意识当中的伤痛记忆,最终就变成了你深层的观念。
这就是自我洗脑,也是第二个阶段。
最后,形成路径依赖的行为模式。
人们形成一种习惯之后非常难改,下意识的就会按照这种习惯去行事。
甚至,一旦某一件事情违背了你的习惯,你还会强制的再把它扭回到你的习惯行为模式当中。
就像是很多人去陌生城市,依旧还是遵循自己在原有城市的习惯,去唱K,喝酒等等。
这就变成了第三个阶段,这个创伤变成了属于你人格中的一部分,甚至主导你的行为方式。
这时候我们看看我们常会脱口而出的话——“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没一个好东西”“社会都是黑暗的。”“根本不能信任任何人。”“朋友不可信,随时会背叛你。”
这就导致你的日常言行举止会对各种细节生疑,不敢把任何一点信任交给别人。
如果从历史上选出一个人物,那就是曹操。
极端型的妄想型人格的人,会在细微的刺激下做出极端的行为。
比如说之前就有一个案子,是一个女孩出门和别人吃饭,她的伴侣回家就把她杀害了,原因就是认为这个女孩背着他出轨了。
吃醋很正常,但是对于有一部分人来说,已经达成了妄想型人格的人格障碍条件,要求对方天天通话,随时报定位和地点,时时刻刻发视频。
这种情况就要重视,甚至进行心理疗愈。
而观其本质,是不安全感过重。
总是疑虑别人的迫害,实际上是自己最大的弱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