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头像,为什么看起来凶神恶煞,像是容嬷嬷?这跟你温柔贤淑的外表不搭调啊。如果换成汤唯或刘亦菲,倒是比较符合你的形象。”前几天,我这样问一个朋友。
“这就是容嬷嬷!我有想要更厉害一些的渴望!容嬷嬷手里拿个小针,多具有攻击性啊!如果放个女神的照片上去,那不是我的真实形象,现在,我只缺不当老好人的勇气!”她的回答,真是让我大吃一惊——难道,她贤淑和气的外表不全是真的?
“我只缺不当老好人的勇气”,短短几个字,就折射出了她在某方面的压抑,她是想具备“做坏人的能力”。是的,我们不一定要作恶,但必须具备作恶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作恶的能力,我们才可能去制止别人作恶。
不过,我却告诉她,坏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我因为从来不当老好人(那些不受欢迎的人跟我说话,我总是装聋作哑;如果他们制造出来的不和谐的声音破坏了我的宁静,我还会发飙),所以,总是有人认为,我缺乏包容心。”(嘴上没这么说,但心里肯定说过了啊。)
“我要是能够像你这样,早就开心死了。我就是不会跟人争,不会拒绝别人!所以,我很羡慕你向别人发飙的勇气。”
为什么,我拒绝当老好人,这个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够包容”、“缺乏修养”的行为,到了另外一些人眼里,却“变成”了一件值得羡慕的优秀品质?
因为,前者往往是一些自认为道德高尚,却根本就没有搞清楚道德为何物的人。这些脑子里一团浆糊的人,特别喜欢强调“和为贵”,明明别人家的羊跑过来吃了你地里的庄稼,可当你去向羊的主人去抗议或者要求赔偿的时候,这些喜欢“伸张正义”的低智商人士,却给你大谈“包容精神”的可贵性。
后一种人,头脑是清醒的,他们已经意识到,对自己来说,“不怕得罪人”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素质了;不过,因为害怕遭遇前一种人的道德绑架,他们并不太敢明目张胆地表示出自己对“不怕得罪人”这种能力的向往。与此同时,他们自己越不敢得罪人,便越羡慕我这种“缺乏包容精神”的人。
我常常无比惊讶地发现,我那些因为锋芒毕露而被一些人定性为“刻薄”、“偏激”和“愤青”的文章,竟然会特别受一些看起来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乖乖女”的喜欢——何止是喜欢,简直就是迷恋了!
我每次只要一用刻薄的语言骂人,打赏的人就会特别多(平均数的2倍以上),我后来分析原因时说:这样的文章,让读者会有一种“终于替我出了口恶气”的感觉。可见,她们之所以喜欢我的刻薄,是因为平时在她们身边,已经有好多不受欢迎的人、不识趣的人让她们“受够了”!对早憋了一口气但不敢发作的她们而言,我那些刻薄的文字,就犹如一场及时雨,因此,她们当然会特别喜欢了。
然而,对这样的文字,她们无论再喜欢,也不敢分享,甚至连点赞也不敢。为什么呢?她们很担心,一旦自己大张旗鼓地对我这种愤青的文章表示了认同,就会得罪朋友圈那些三(bi)观(ge)太(tai)正(di)的人,那些人会无比惊讶和失望地说:你居然跟苏清涛是一伙儿的,你居然跟他一样缺乏宽容精神!
他们、她们喜欢我的刻薄,是因为坚信我的刻薄是对的;他们不敢表现出对我的认同,却是基于对自己身边那些把“宽容精神”当成一种道德追求的人的智商的不信任!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极力主张“你应该宽容”并以此来绑架别人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第一类,显然就是“臣妾就是你们所讨厌的那种人”。然而,这些人,当别人不喜欢他们、批判他们的时候,他们从来不懂得反思和改进,不争取让自己做得更好,而是像个乞丐一样,乞求或奢望别人来宽容他们。对这些人,我就像问一句:你们还要不要脸呢?
这些人,在指望别人来宽容自己的“可恨之处”时,往往是抱着一种弱者心态——我弱我有理,因为我是弱者,所以我可以不讲道德、可以无理取闹,我哪怕错了也是对的;你是强者,你必须讲道德,你如果不宽容我,那么,你即使对了,也是错的!
宽容、善良,变成了弱者绑架强者、非正义的一方绑架正义的一方的一种武器。
第二类,“我暂时还不是你讨厌的那种人,但是,如果你不具备包容心,我说不定哪天也会躺枪。为了我未来的安全,我要求你必须具备包容心。”
通常情况下,我们主张宽容那些不小心犯了大错的人、素质不高的人或真正可恶的人,并非是出于我们的修养和心胸,而是潜意识中的“我也不必他强多少”——我们忍不住做了个“换位思考”,我们担心,自己哪天也会不小心做那样的坏事,也会成为素质不高的人;或者,尽管素质并未降低,但却做了“只有低素质的人才可能做的事”。我们期待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得到别人的宽容,因此,便预先宽容了“另一个自己”。
这种宽容,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别人而不惜拉自己下水的“利他”行为,高风亮节啊;实际上,却还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求。
再顺着这个逻辑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对一些以前不能接受的人和事,我们变得宽容了、能接受了,这并非因为我们更加有仁爱心了,而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道德水准下降后,因为“咱自己也不过如此”,因此,便不好意思再苛责别人了。当我们在连自己都底气不足的时候,就特别容易"谅解"别人嘛,呵呵。
“通常,经历得多了,人会变得宽容”,这是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在教训我们这些刻薄的人时常说的一句话。对此,我完全同意。在很多事情上,我自己也经历过从狭隘到宽容的过程,然而,恰恰是这个转变,让我意识到,宽容与美德或修养不能划等号——我就是在自己的道德水平下降之后、在发现了“原来我自己也非常不完美”之后才开始宽容一些自己以前不能接受的东西。
对这种宽容心,请千万不要给它披上“修养”的外衣。这种宽容,并不是什么好事,它只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纵容、姑息养奸罢了;并且,在宽容过别人之后,自己再犯错的时候,也能够更“心安理得”一些。
这些“宽容婊”有一个可恶之处:他们认为,你之所以缺乏宽容精神,是因为对人性缺乏了解,言外之意便是,你所讨厌的那些东西,其实是人性,值得宽容。然而,拿"人性"来替一些操蛋的现象"背书",其实是假定"我自己在那个环境下也会那样"。但事实是,别人在那种处境下,未必会跟你一样。
"人性的弱点"这个词,很适合拿来保护自己,但这种自我保护,常常是向那些无辜的"不合人性"的人身上泼脏水。你自己的“人性”低端也就罢了,可你凭什么强行拉别人下水?
这种“宽容婊”,往往还都特别喜欢说别人是“假清高”。如果你居然胆敢对一种他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流露出一点厌恶之情,他们就会认为你“假清高”,“你如果不那么清高,就会宽容那些事情”;言外之意就是,他们自己之所以能如此宽容、包容——其实,何止是包容,简直就是跟那些恶心的事情“打成一片”了,乃是因为他们足够“真浊低”。
真他妈的有自知之明!
第三类,宽容,并非是因为道德下降了,也可能是,“见得多了”、心智更成熟了,更理解别人的"不容易"了。
只有这一种宽容,才是值得提倡的。
大多数喜欢拿“宽容”当做武器来讨伐别人的人,都自认为属于这一类;然而,事实上,他们却主要是第一类和第二类。
如果说宽容是一种修养的话,那么,这种修养只适合要求自己,却并不适合拿它去约束别人。你拿他去约束别人,这是很不道德的。并且,如果你不能宽容别人的不宽容,那岂不是走进了逻辑上的死胡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