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东巡郡县,途径会稽时,项羽还是个孩子,正随叔父项梁一道在人群中观看。
奢华的仪仗,威严的气势丝毫没有吓到项羽,反而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听得脸色发白,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这句话要是被人利用,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玩完。慌乱过后,项梁不由得对侄子更加看重。
项羽自幼不凡,身高八尺,力道惊人,凭一人之力能举起青铜大鼎。周围的少年,没有一个人是项羽对手。
与秦朝有国仇家恨的项梁,无时无刻不想着反秦复楚。私下里,项梁培养死士,私造兵器,等待着适当的时机。
对待项羽,项梁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读书,练剑,学兵法贯穿了项羽整个少年时代。
2
随着大泽乡起义爆发,各路义军纷纷响应,早有准备的项梁知道,机会来了。
叔侄二人设计杀了郡守,占据城郡,招兵买马,江东子弟纷纷来投。后续的征战中,项羽摧枯拉朽般攻城略地,势力极速壮大。
反观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却无足够兵力驻守,与项羽兵力相差四倍。依照先前的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当之无愧封王。
然而,项羽赶来后,轻松攻破函谷关,兵锋直指咸阳,刘邦不得不拱手相让。
按照正常的轨迹,刘邦绝不会是项羽的对手。但我们也知道,是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3
项羽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一次又一次错误叠加导致的后果。
这一切,与项羽自身的性格不无关系。
彭城之约时,联军连遭败仗,楚怀王帐下将军默不作声,无人敢带兵攻打函谷关。即便在楚怀王说出“先入关者王之”时,也只有刘邦,项羽二人敢于领命。
命运的天平在这一刻开始悄悄倾斜。刘邦与项羽二人领命,此刻楚怀王面临着一个抉择,究竟该派谁前往。在众谋士的进言下,刘邦成为当之不让的人选。
整体军力上,项羽的确比刘邦占据优势。但项羽有个致命的缺点,他天生残暴,喜欢滥杀无辜。
襄城之战时,全城百姓几乎被项羽灭绝。秦朝百姓在严刑峻法下苦苦挣扎,当然需要一名仁义的将军前去安抚。
占据咸阳的过程中,项羽坑杀俘虏二十万。占领咸阳,一把大火烧的了整整三个月,上至宫殿,下到草屋,全变成一片焦土,满目疮痍。
项羽的行为与刘邦在秦地实施的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对比。抢下了城池,失去了民心,秦地百姓心恨不得将项羽扒皮饮血。
发展到最后,楚地之外,几乎处处反对项羽。
4
民心渐变的过程中,项羽仍然有机会,并且是轻而易举就干掉刘邦的机会。
函谷关被项羽攻下后,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项羽与谋士早就定下计谋,实施过程中却犹豫不决。
范增三次举杯,示意动手,项羽视而不见。项庄亲自动手,又被项伯阻挡。在这场宴会中,四次可以干掉刘邦的机会,都被项羽白白错过。
抢夺城池,坑杀战俘,屠戮百姓时专横残暴的项羽,此刻却妇人之仁,听不进谋士的劝谏,最终放虎归山,铸成大患。
兵败垓下时,项羽率残部渡过淮水,总算冲出了汉军包围圈。阴陵境内,项羽向一田间老农问路,走出十余里被大湖挡住去路。再寻路时,汉军追兵已经包围过来。
原来老农痛恨项羽残暴,故意指了一条死路。在此处,项羽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英勇,血战不退,最终落得个分尸的下场。
假如项羽并非性格残暴,没有一意孤行,接受谋士劝谏,断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增广贤集》中一句话可以很好概括:天欲令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也正是因为项羽的疯狂,让刘邦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