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天我读了一位杰出画家写的几首诗……” 到 “相信你自己吧!”)
“融入作品中的情感,比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更有价值。这是一种天赋——去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对你的内心深处真实的东西会对所有人来说也同样真实。说出你潜藏的信念,它将成为普遍的观念;因为内在的现实,会在恰当的时间,成为外在的现实……”
“在每个天才的作品中,我们都发现了自己曾经遗弃的想法;它们通过某个外在的权威回到我们自身。伟大的艺术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全都不过如此。”
“一个人身上蕴藏的力量本就是崭新的,但是除了他自己,除非他肯自己去尝试,没有人知道那力量究竟是什么、能做些什么。……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他自己的这份工作,竭尽所能,他一定会感到释然和快乐;但如果他言不由衷,或逃避自己的想法而行事,他将不得安宁。”
——《自立》 爱默生
爱默生对我的最大震撼,在于“自信”这件事情,是完整的、非理性的,是不证自明的——并不用因为我在什么领域多么优秀、做到多么顶尖,我才能做到,也就是所说的“融入作品的情感,比作品中的思想更有价值”。
我喜欢以一个无奈的角度去解释:因为除了我自己身上的东西,这世上并没有别的基石能够作为坚实的基础,建立起“自我”了——哪怕是最伟大的人物、最辉煌的作品,也要经由我的眼睛、我的感官、我的思想、我的精神来震动我。
我刚刚读完手边的《学习之道》(The Art of Learning),作者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是从6岁起学习国际象棋、9岁起就开始拿全国大奖的天才儿童;在他15岁的时候关于他的经历的电影《王者之旅》播出后,他成了全美国皆知的青少年。然而这给他的国际象棋生涯带来了许多波折,乃至在他20岁的时候离开了这项运动。随后几年他开始练习太极拳,并于2004年获得太极拳的世界冠军。
这本书讲的是关于他学习国际象棋和太极拳的一些内在的、深层次的心得;作者大学的专业是哲学,在18岁的时候接触了《道德经》,于道家哲学应用于学习、练习技巧有很高的领悟。我以后会继续消化和谈到。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在伟大的艺术家、运动员或竞技选手达到高层次的技艺或竞技水平的时候,他们的技巧是熔炼于自己的深层的性格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秉性,风格是顺应其秉性而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作者之所以离开相伴十几年、成就无数的国际象棋领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渐渐背离了自己性格中充满激情、混乱、喜欢freestyle的一面,而变得受电影成名带来的荣誉和奉承的影响,老于审慎的分析、精细的控制,而变得自我矛盾。尽管放弃之前的成就令人扼腕,但乔希自己却说,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经历实际上让自己获得巨大的成长;他内在的许多精神、性格和锤炼自己的方法也仍旧扎根于国际象棋。
我读的时候想到一个自以为是的问题,假如我本性就是一个纠结、犹豫、喜欢徘徊的人,怎么办呢?
我在学校跟心理咨询的老师的讨论中,曾经不断地回到这个问题。我自己现在的认识是,纠结跟拖延症一样,都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内心矛盾的外在反应——我也有不纠结的时候,比如我学游泳或者跳舞的时候从来不纠结一个姿势要怎么摆,而是一遍遍地去试。
乔希认为,我们都应当对自己保持诚实,否认情绪是不可取的——惯于强装冷静、面不改色的选手,会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垮下来,暴露自己最深处的真实弱点。就像如果我现在不承认纠结和矛盾也是真实的我的一部分,只会让自己感觉到困难和焦虑更深。
我们都会有弱点和软肋;暴露弱点、被刺到痛处是很难受,却也是认识自我的良机。
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信自己——毕竟,自信并非一个判断,而是一种深深扎根于自己经验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