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新视角简书电影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作者: 同相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14:36 被阅读16次

文丨零壹

2018年10月1日下午,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在这份名单中,内地影片占据了绝对主流。张艺谋《影》获得了12项提名,而在获提名大于等于5项的九部电影中,仅有《谁先爱上他的》《范保德》来自台湾地区。从提名形势来看,2018年金马奖很有可能重复2016年被内地电影全部占据的故事。

华语三大电影奖项:金鸡奖、金马奖、金像奖在早期都有着影片地区的严格限制或者偏好,在评选电影奖项之时显然也遵循着不同的规则。即使从最近5年获奖情况来看,口味也大相径庭,各有变化。

三大华语电影奖的过去与现在

国内几大电影奖项一贯有着自己的眼光偏向。《虹膜》杂志主编magasa在2015年发布过一篇名为《电影节的政治》的文章,提到电影节建立之初各种各样的初始目的,其开头写道:“世界上不存在不具有政治意涵的电影节,如果有,那它一定不会成功。”

这里所谓的“政治”,笔者以为可以视为是一种“价值观偏好”。把电影节换成颁奖典礼也不外乎如是,电影奖项所遵循的评价标准,通常就是源于电影节、颁奖典礼的“偏好”。

金马奖

金马奖在主旨上最为开放——评选对象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影人,如2013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爸妈不在家》,就是一部新加坡电影。

在华语三大电影奖中,金马奖的历史最为悠久,影响范围也最大。在90年代以前,金马奖主要评选对象是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但随着两岸关系递进,夏雨凭《阳光灿烂的日子》拿到1996年金马影帝后,内地影片也逐渐在金马奖评选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在最佳导演奖项中,2016年冯小刚获奖之前往上十几年间均是许鞍华、侯孝贤、蔡明亮、杜琪峰等台湾、香港名导包场,内地导演仅有1996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与1998年陈冲《天浴》两个个例。

在这个历史基础之上,2016年、2017年内地导演接连获奖,2018年最佳导演提名全是内地导演的现象变化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金像奖

香港金像奖的主旨是“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显然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一个为了香港影坛的发展而出现的奖项。

这并非是说金像奖没有内地影人获奖,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是否“对香港电影发展有利”这一点上。刘晓庆、斯琴高娃早在1984、1985年就入围过影后提名,此后,章子怡、巩俐、周迅等著名内地影星纷纷斩获金像影后。但与此同时,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项则几乎全部被香港圈电影包办,并且相比金马奖对小众文艺电影的情有独钟,金像奖相比之下对商业有所偏重。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可以一年产出三百多部电影,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而到了2018年,金像奖颁奖典礼与北影节开幕式同一天举办,王家卫、林超贤等多位香港影人出现在了北影节,后者的星光和话题声量却远超前者。

所以金像奖的没落,其实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没落。这与“金马奖被内地影人包场”事出同源,只不过两个奖项的设立初衷不同,金马奖的开放性让它具备了更多灵活度,致力于奖励香港电影的金像奖则随着内地影市崛起之后逐渐黯淡,也成为了必然事件。

金鸡奖

金鸡奖参选标准一直有区域性,在2005年之前只针对内地电影,目前是在大陆取得龙标的华语电影可以参选。金鸡奖的宗旨是:“学术、争鸣、民主。”与分别定位于观众和政府的百花奖、华表奖不同,金鸡奖的定位是专家奖,其评选画风与金马奖、金像奖都大不相同。

“爆冷”之说也源于此。不难发现,金鸡奖获奖者经常出现明星落选、大众不熟悉的演员当选的情况。2011年、2013年获得影后的巴德玛、娜仁花击败了赵薇、汤唯等著名女星,令许多吃瓜群众不解。但以演技而论,巴德玛早在1991年获得金狮奖的《蒙古精神》里就出演了女主,娜仁花也一直是内地奖项常客,确是实力大大高于名气的演员。

总体来说,金鸡奖作为专家奖,重视的是技术水平和主旋律价值观,几乎完全忽视票房成绩和电影传播度。既有《智取威虎山》《中国合伙人》《我不是潘金莲》这类院线热门电影,邓超、范冰冰、周迅等流行影星斩获大奖,也有大量的普通观众未曾耳闻的电影、影人出现在名单中。

这样较为“任性”的评选标准,加上“两年一选”的时间滞后,使得金鸡奖很难激起太高的话题度。但作为三大华语奖中唯一代表着政府主旋律声音的奖项,对行业内部意义始终重大。

总体而言,如今的金像奖随着香港电影没落而没落,金鸡奖因评选时间、标准原因对观众而言意义有限,金马奖则最为开放,在随着电影行业的变化而变。

港台电影产业下落,无碍于金马奖的胸襟

“面向所有华语电影”,评选地域要求最为开放的金马奖在2018年被内地电影占领,坚持“鼓励香港电影创作发展”的金像奖影响力下降,背后原因首先是港台两地本土电影人才的北上,娱乐产业走弱。2018年金马奖几大热门内地电影《影》《我不是药神》《大象席地而坐》《邪不压正》《暴雪将至》《地球最后的夜晚》各有重点——

论票房,有《我不是药神》压阵;论视听美学,《影》不遑多让;论文艺、小众、锋芒,《大象席地而坐》《地球最后的夜晚》足够深刻;段奕宏凭《暴雪将至》早已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邪不压正》刚被选为内地奥斯卡参选电影。

台片方面呢?唯一保持着竞争力的仅有一部《谁先爱上他的》,这是一部LGBT题材的故事片,已经在台北电影节获奖。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台湾地区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第一部同志电影,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即是说,在以地域开放、注重文艺、思想性的金马奖上,一贯精于此道的台湾文艺片也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曾经以电影、偶像剧、歌星等文化输出内地引领潮流的港台娱乐,如今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市场有限人才凋零,被内地电影从各个方面超越是大势所趋。

内地、港台影视产业此起彼伏现象的另一个体现是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的规模与热度的提升。2018年上海电影节线上出票数8分多钟就突破23万张,在一个小时之内超越了去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日的线上出票总量;2018年北京电影节12分钟破900万票房,火爆程度同样惊人。

但与电影节逐年火爆的同时,“放映事故”频发等丑闻也暴露出国内电影节的底蕴欠缺。规模虽然火爆,但也并未吸引到足够优秀的国际片源参加,受邀的国际大腕多以组委会名义只是参与走红毯、评奖,与国际一流电影节相比差距仍然巨大。

回过头来看金马奖的提名变化,其实更能看出其包容性。笔者以为,这是金马奖能够保持权威性、适应各种经济发展背景的原因,对华语电影而言,也难能可贵。

华语电影三大奖中,能够对电影观众起到最大参考作用的逐渐只剩下金马奖一家——金鸡奖评选时间滞后,限制条件众多,影响力集中在业界内部;金像奖随着香港电影起伏,限制了它作为电影奖项的大众参考价值;唯有金马奖既无地域限制,又对高票房大片和思想文艺电影并重,因此笔者认为对电影观众而言,金马奖并不会随着台湾本土电影的弱势而边缘化。

内地电影占领金马奖,或许更凸显了金马奖的眼界与胸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地占领金马奖?华语电影三大奖的“初心”与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qr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