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回老家的时候,碰到一个以前的邻居。
这位邻居,曾经一度是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大学生还没泛滥的时候,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听从家里安排,回到小县城,进了一家事业单位。
谁知,工作后,他的人生仿佛突然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工作多年,岗位就没挪动过,近二十年的职场生涯,甚至只被提拔了一次,如今38岁了,月薪3500,且涨薪无望。
婚姻也不顺利,30岁左右成婚,婚后不到3年,妻子跟他离了婚,还把孩子带走了。
要说起来,邻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下班就回家,很少应酬,但妻子还是义无反顾地和他离了婚。
还记得那时妈妈感叹了一句:离婚也正常,跟阿忠(邻居)生活在一起,太累了。
邻居是一个喜欢说自己“可怜”的人,总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模样。
得不到提拔,他怪领导;买不起房,怪父母;离婚了,怪妻子嫌贫爱富....
总之,倒霉的人永远都是他,他永远是那个受害者,而他最擅长的只是无休止的抱怨。
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可想而知有多累。
很多人都说他是被性格毁了,我倒觉得,毁他最深的,其实是他的“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思维(Victim Mentality),是一种思维定势,本质上是一种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这种思维习惯最可怕的一点是,它会在任何时间、地点、事情、人的面前,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直至把整个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
试想一下,当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力、无助、被动的角色里,他还看得到自己的主动性吗?
而一个没有主动性的人,只会在泥沼里越陷越深。
· 02 ·
生活中,受害者思维并不少见,只是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在被受害者思维透支。
一般来说,受害者思维的人,有这3个明显的特征。
1、责怪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你后悔跟现在的老公结婚吗?”
下面有个回答这样写道:
“什么人愿意和你结婚,取决于你的实力,
你选择和什么人结婚,取决于你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婚后感情的维系和发展,取决于你的掌控力和执行力。
这些能力在及格线上的人,谁会在婚姻大事上做出自己后悔的事呢?”
很有深意的回答,但是陷入“受害者思维”的人绝不会认同。
婚姻出了问题,他们选择的是逃避,把原因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而自己,只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然后开始理所当然地指责对方,要求对方改变,自己从没想过对失败的婚姻关系负责。
除了亲密关系外,还有很多行为,都是受害者的“责怪”特质在作怪。
比如,学无所成,怪学校、怪老师不好;就业不理想,怪经济不景气;业绩不好,怪客户不近人情....
总之,错的永远是别人或别的事情,反正一定不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