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学校和幼儿园回到于家沟这边的家里,再到儿子媳妇下班过来接走两个孙子,这段时间大约三个来小时。
爷爷我在这里一言以蔽之,统称为傍晚的一段时光。
奶奶领着大孙子在里间屋子写作业。二孙子跟着爷爷在餐厅这边自说自话。
为什么在餐厅这边,而不在客厅那边,是因为餐厅挨着厨房,爷爷我在厨房忙活做饭。二孙子自己一个人大概觉得在客厅那边玩没意思吧。
自从大孙子上小学后,放学回家需要独自在一边写作业。这段时间,奶奶叫二孙子不要过来打扰。
二孙子听话,一开始是在客厅沙发上玩的。
玩着玩着,就玩到餐厅这边来了。
又玩着玩着,就有“北约东扩”,要玩到厨房里的趋势。
厨房里火呀电呀开水呀不安全呀烫着了咋办呀,爷爷我不得不跟二孙子“约法三章”了。
约法内容如下:
不要进到厨房里来。懂吗?
可以站在厨房与餐厅这道拉门外面,朝厨房里面看看爷爷咋干活。懂吗?
要吃啥东西进厨房来,先告诉爷爷,爷爷帮你拿。懂吗?
懂吗?
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二孙子看着爷爷,并不一一答话。
爷爷也不跟二孙子较真,非回答不可。
只是从瞪着眼睛这一神情上,算作二孙子默认,懂了。
其实没懂。
或者似懂非懂。
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二孙子不断越界。
像国际政治关系里说的,试探爷爷一方的耐心和底线。
爷爷就是爷爷。
有时候不得不做出妥协。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如果真是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别说二孙子,就是二孙子的爷爷我,也永远停留在幼稚园阶段,永远不要到厨房里来。
约定,还要俗成。
俗成,才有习惯,才是成长。
尽管这成长,极其漫长。
妥协和俗称的结果。
每隔那么一会儿,二孙子推开拉门进到厨房来,查看电饭煲,看看电饭煲显示的保温时间——
1,2,3,直到23。
23分钟,这个时间是有一天,爷爷在跟二孙子谈判时,电饭煲显示的保温时间。
祖孙双方据此约定,到这个时间,爷爷拔掉电饭煲电源插头。二孙子负责过来提醒爷爷。
小孩子的注意力不会耐久。
新事物层出不穷。
新的兴趣来了。
人就会喜新厌旧。
二孙子很快就失去了关注电饭煲的兴趣和耐性。
最近,二孙子迷上了涂鸦。
涂鸦,就是画画。
在餐厅的饭桌上画画。
今晚,涂鸦原创。
画的是五彩车。
画完了。
于是,有了爷爷我和二孙子这样简短的对话:
画的是啥呀?
我画的是五彩车。
会写自己的姓名吗?
不会。但是,我认识自己的姓名。
好,爷爷今晚先替你写上姓名和画画的时间。
爷爷爷爷你还要写上——
曹嘉峤画的五彩车。
画完了写完了。
还有呢?
没有了,爷爷。
你拿到饭桌上用的本子啦画笔啦,咋办呢?都要你自己收好,从哪儿拿来的再送回到哪儿去。
……
为啥不愿意做呀?爷爷告诉你啊,这些东西不是别人给你拿来的,都是自己从自己房间里拿来的。所以啊,你要自己再把这些东西拿回到房间里去。
好吧!
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写在长春于家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