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是人体的根,所有体式都是先有根,后有枝叶繁茂,万物同理相通。在体式中先找到根基,然后才有伸展,好比橡皮筋要拉长,必须钉(固定)到某个点。
每个体式都有根基。有根基就有稳定,有稳定就有伸展。每个体式都是围绕脊柱的正常曲度去伸展,胸骨耻骨上提,肩胛带下沉向坐骨(前升后降补足伏案低头等前短后长)。
然而,头脑知道身体做不到,如果在头脑都不知道就另当别论了。
所有的疼痛都是肌肉的紧,短,松弛(寒湿需艾灸,个体的脂肪细胞个数一定,水分胀大)引起压迫神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8606972/8fbd81f8d06a0230.jpg)
理疗要做的是:
1.肌肉长度/力量的平衡(正位,各归其位)。(让辅具成为短或紧的那条肌肉)
2.去湿。
3.调整认知和情绪(高级)。
为嘛要正位?
1.肌肉是强者先上位,弱者更弱。
2.发力顺序是有效刺激强弱肌群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找到发力点和顺序,一直是肌肉的强者发力,那么你所有的练习就是越练越错(长的更长,短的更短),当然就越来越疼。
好的瑜伽老师一定是练出来的,就是这句话的注释。通过自己无数次打磨才有某个点的感觉传递得出去。有时候对方找不到感觉,需要示范给她看,刚视觉还不行时,就要用触觉,让她摸触这个点的上提或下沉。
比如肩胛下沉的给颈椎创造空间这个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因某块肌肉(人体共639块)力量的变化触动方法会不同。同理,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的练习方法当然不同。
所以个案和练习的积累(技术),最后才有灵活敏捷的调整(技巧)。一万小时定律,防之四海而皆准。
调整方法时用带子,椅子,砖,墙绳等等辅具时,一定是要参考练习者的感受为准。
正确练习的省钱方法:
1.找共享资源(推广前期吸粉都有干货)
2.自学。自己努力学习练习,把原理搞懂后,就能融会贯通。
选择跟随谁,首先看人品,然后看技术。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销售强了,技术就会差。技术好了,销售就会差。
销售强的人给你某个时刻,语言和某种快感的满足。技术强的人给你持续的生理层面痛苦的减少。
学生是我的老师,身体是我的上师。身体就是一面镜子,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感受每一次身体发出酸麻胀痛的信号。去聆听,去分析,去找方法解决。因为凡事必有因果,有果必有因。在瑜伽这面镜子前,照见你过去的生活习惯,个性经历等。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逐步走向连接与平衡。学习客观面对自己,谦卑,臣服,接纳。这是习练瑜伽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品质。
想要得到必须先付出,要付出还要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就放弃。放弃了就要接受胖,疼,驼,歪等各种结果,不要抱怨。
瑜伽是公平的,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决定身体的样子。从坚持中习得自律,从自律中获得自由从自由中取得自信,一切从每天早期的自我练习开始。
初涉瑜伽,作为学员,你需要做的是:
1.专注上课,多听多问,学会从细节分辨出适合你的好老师;
2.辩证客观的去看待瑜伽课堂,接纳不同的教学风格,从不同的好老师那里汲取你所需要的东西;
3.平时注意研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生理解剖,课前做足功课(熟悉该课程和老师),保护自己的身体以获取更大的进步。
如何甑别你的瑜伽老师?
1.理念,即他的品性,是否毫无保留的传授?是否在他所属的领域里10年磨一剑。真正的了解需要积累,而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观的积累背后一定伴随无数枯燥乏味的训练。对所爱之物了解到别人不曾了解的深度,就可能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有所建树,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别人难以忍受的地方长久坚持下去,让它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可能拖累你,耽误你,不管在什么境遇下,都愿意为它付出。
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担心学不到东西,只担心学到一点东西就浅尝即止,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辨别力比学习力更重要,辨别力是靠日复一日,持续,正确的学习积累之后,整合出来的判断力。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一味追求宣传展示,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挤占大量时间与精力,以致忙而无功。真知的得来是循序渐进。学习每个阶段需求不同,名师的课好,是否适合当下的你吸收,内化?
2.多去体验她的课,是否能和自己链接(也可能他的表达方式是你不能接受,甚至是排斥,那会影响你对知识的接纳度)。不是所有技术过硬的老师都是自己的菜;这也像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有的时候还需要投缘。好老师是练出来的,她跟过一堆的大师,那一长串的资历,参加过多少名师工作坊,朋友圈倒逼机制的美照点赞转发,跟你没有直接关系。
可能是她教学的风格,个性,说话的声音或是语速,语调不对,说悬一点是气场不对,星座不合... 师承,文化底蕴和知识纵深度,方方面面,你要的是个性化的体验。
3.体式练习需要同步身体内在的状态,好体式是:有余力往前深入,有能力沿原路返回。
做人做事和练体式一样,不需要压抑停滞不前,凡事留点余地。找感觉,不是不断的压身体,是找到刚刚好能让气血通过经络流动的位置。血管像水管一样,该流水的地方不压紧而被切断水流,该有开关的关紧阀门不让水流掉……。
4.你的瑜伽练习是关于你:引领你生出谦卑,走向光明。用你能明白和接收到的频率跟你传授。不是Ta的体式演示。她能解释每一个教的内容的5W2H:
who(谁),where(哪个部位深入),what(如何做),when(几时做),why(为什么这样做)?how(怎么做),how much(做多少)
为什么在这里是这样做,谁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而不是另外一种方法来做?为什么选择这种呼吸练习?为什么我把它放在了练习的结束而不是一开始的位置?
5.每一个练习安排细节都有一个理由,而不是堂而皇之地“更好掌握体式”;“提升能量”;“肩颈理疗”来搪塞。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对练习给出调整和建议。不是复制套路,粘贴通用的练习标准和方法,用一套百搭的哲学和文化包装后,下载给你,快学快用。
6.Ta有扎实的自我习练,并且Ta的老师是靠谱的老师,真正地关心你,真心帮助你;对待缺钱的会员仍有耐心。瑜伽本身没有定义,得有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与训练方法。每节课能让学员学到新东西,变换推陈出新,反映出这位老师的用心程度。
7.艾扬格说,当学生自己上门求教,而不用你去找学生时,你就是社会里真正的助人者,那时就会有纯净的教学和信息。为了其它目标(比如说谋生或赚钱)去做事,便无法纯粹和投入。想要出名或者带有其他目的,基本的原则将消失不见。如果这是你的目标,就不存在瑜伽了,就会流失学生。他们会问自己,我有了多少学生?我收到了多少“赞”?我还想要多少学生?
一心想着多出点汗的老师,不会关注到上行气下行气,场景,这种上课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就是魔咒。当你带着一颗想要留住学生的心去教授时,学生终究会离开你。当你明白自己不是为了数人头去上课,好好上课是自己的事,那么,一个人和十个人甚至更多人,你都知道该怎么做。
8.作为老师,所教授的内容都是自身体验过的东西,所以具备足够的自信,知道身体的所有功能,了解学员的需要并做出合适的回应,帮助和保护学生之余,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引导他把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带回家进行谦卑自律的习练。这样的状态才可以称为实际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关系。带着心去和别人交汇,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心和身体南辕北辙,那么就会出现“满口仁义道德,却总是男盗女娼”。
9.真正需要的人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别人的经验,努力去获得想要的知识。无心之人,只是听听而已,过不了多久她也就忘记了。不能将信息蜕变成自己知识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获益,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
10.傅雷先生说:“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11.身体健康是个系统工程,你除了科学正确的教体式以外,还可以带给会员附加福利:做艾灸,做酵素,会经络,知穴位,顺应24节气和脏腑关系,告诉他怎样吃喝拉撒,让他再去影响身边人。
12.授课最重要的不是体式,而是建立和保护会员持续练习的信心,因为瑜伽不是3天2月就有效,而是类似于医患互动,紧密配合更有能量。除了喜悦的言语引导,还要会看脸色眼,看眼色。在老会员面前能摆出高难,hold气场,让她跟随你,在新会员面前表现和他差不多,让他不怀疑自己。
13.上课内容包括冥想,唱诵,能量分析,体式引导要点,骨骼肌肉动态分析等。所讲的体式要点和分析,根据自身练习感受和经验结合课堂学员的实际情况动态传授。能提醒会员保持正确的体式避免受伤,更能推动她意念更集中。
14.体式编排按站立,蹲立,仰卧,俯卧,坐立的顺序(可反序),阴性体式阳性体式编配合理,促进身体气、血、能量的顺畅循环。科学安排的感受是,课程结束后身体轻松精神好,如果课后觉得疲累身体很重,不只是本身的练习问题,而是体式编排不够科学。
15.开课询问和热身体式,观察学员的身体条件状况,加入自身的习练习惯和感受,决定体式需要深入还是退回?因人施教,调整学员自身感知,能更加舒展稳定。所以课堂上老师如何纠正,是判断老师修为和专业功底的方法。
16.学点心理学,是瑜伽老师是否谦卑的重要保证。当会员正在经历悲痛,你慈悲地对她说,不要悲观,要积极乐观,对她来说,就是伤害。当她迷茫地跟你说,我想要自杀,你使劲要她数出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和她共情“死亡恐惧”的真相,对她来说,就是摧残。
17.融练习哲学于生活。不能实践的哲学,没有益处。不经实践验证的道理,没有力量。任何知识在自己验证安全受益后分享。
18.瑜伽老师,应该懂病理学知识,知道疾病的成因,如何发展,身体哪些部位会受到影响。判断出这个人有什么病痛,如何直接对治病灶,或从外围着手解除这些病痛。
应该运用神经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解除短期疼痛,并且给他解除长期疼痛的方案,否则如同只会开车,不懂交通法规,迟早会出事故。
19.尊重每个当下练习者的身体感受,你的视角未必适合她,运用广角思维,共性思维导向新的调整。让练习者多自我体会,仔细观察她精微的变化再做出指导,是她快速进步的捷径。
在感知体式中让会员找到自我疗愈的方法,在分解体式中让会员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引导体式中解说生命运作的奥秘,在身体差异的呈现中引领他们提升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变通能力,将瑜伽链接到垫下生活。
20.老师的职责是保护、引领学生,不致他们在学习的路上失败。学生的职责是清楚自己是否如实维持老师所教的道,不至于落入陷阱。
瑜伽老师,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
瓶颈期的到来说明原本的认知体系就没有系统性和思路框架。练习没有方向或方向开始偏离的原因是,一直在拼凑。本身没系统,没有基础的知识体系,就谈不上整合。
融会贯通靠扎实的基础去探求本质的能力。学习后最佳状态就是,慢慢实践探索消化,接着无声无息就整合到原有的系统里去。有本事的老师,就是让自己的瑜伽课,像康复一样高效,像伸懒腰一样安全,像广场舞一样有趣。
如果准备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就可以转行做瑜伽老师,也是对瑜伽行业的发展累积功德。如果从业超过三年,培训超过三次,还搞不懂自己要在哪里培训,怎么选择培训,那说明你压根不该再参加培训。因为你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风格?
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站着不动。发现自己参加了一堆工作坊还是迷惑重重,你该回去参加最基础的框架型课程,学根基,不再是开花了,没根时开花越多越消耗营养,死得越快。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时写出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个小时。
所以,1万小时定律是成为不凡之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也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深度的思考去引领。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后来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我们对梦想的偏执。朋友们,你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吗?在一件事上投入1万小时,你敢吗?
命运并不受贿,唯信者能受其恩典。有信心,不需事前许诺,不必事后恭维。恩惠,在渡涉苦难时领受。
瑜伽是关乎体验与经历。体验没有计划,瑜伽是没有计划。瑜伽人没有目标,因为他们不被任何事情影响,始终处于喜悦。在瑜伽里,你不是为了追寻成功,灵性没有任何目标。只是为了有爱发生,有体验发生,这并不是一撮而就,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自然发生的,就像你的瑜伽练习。
行走在瑜伽和生活的平衡木上,轻轻的,让时间慢下来,在慢下来的世界里,看见更多精彩。也许,对抗现实很难,但我们可以在自我掌控的领域里做自己。当瑜伽在生活中开出花朵的时候,我有一些小确幸,恰巧遇见你也喜欢。
练瑜伽会很累,但我并不期待第2天瘦了多少。而是当我50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30岁,时间轴拉开的越大越明显。因为年轻的美,不足为奇;年老的美,才更有说服力。
人来人往,城市慷慨夜光。如同年少,不惧岁月长。相逢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容我陪你走完这一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