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早上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先说一下我,N年前,我读高中,早上起床,睁眼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发呆。
发呆,我也有个习惯——死盯着某个东西,然后忘乎所以的看。
情况往往这样:寝室8人,刷牙的刷牙,洗脸的洗脸,我呢,起床睁眼,目光控制不住地飘到阿涛......床头的......墙纸上。
你可能猜到了,我这人,爱美女不好色,阿涛床头贴的张娜拉墙纸,我,发呆......看了差不多2年。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个人手机,那个刁蛮公主张娜拉也就没再看了。发呆也成了缥缈的事。
早上起床,迷瞪着眼,先摸着手机,看一下知乎,刷一下简书,看一下朋友圈,眨眼,特么的一个小时过去了。
我喜欢发呆,是因为喜欢那种盯着某一个东西专注的感觉。可现在,专注力、注意力极易被手机转移,发呆,变成一件稀罕事儿。
02
心理学上,有心流一说。
什么是心流?简单地说,其实就是因专注而获得的幸福。
钟情于某件事,忘乎所以的去做,就会获得幸福与自我的满足。
举个例子,牛顿研究牛定律,约好友在家吃饭。朋友等好久,牛顿从实验室出来,却一脸懵逼地说:“晚饭,我.....好像已经吃过了。”
同样的,专注力在当下容易被转移。不知道你有没有,反正我有一个强烈感受:短视频看多了,没耐性看电影。
以前,我挺喜欢一个词,叫浸淫。
上次写简历,为了吸引面试官的眼球,在自我介绍一栏,尴尬地说自己是浸淫使者。
其实,这样说的目的,就是想强调自身优势:喜欢新鲜事物,对感兴趣的东西,会长时间的沉溺研究。
03
身边常有这样的人,包括我,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可就是没一样精通的。
比如说,WPS你懂,PS你也懂,什么公众号排版,封面图设计,你都懂,可是具体操作时,不会的东西,太特么多。
第一次听到“木桶效应”这个词,是在初三化学课上背政治题时看到的。它的意思是说补短板,才能全面更快、更好、更直接的发展。
现在,当有人把这个狗屁理论用在个人身上时,我很不赞同。
木桶是一个集体,木板是某一个部分,补短求发展,在能力有限时,它不适于个人。
有这样一个观点:补短板,短板的空间大,发展起来容易。可对于当下,专业与精通,对一部分人来说很稀缺。
当然,我并没有否定,木桶理论对于集体不适用,它只是对于个人,有很大局限。
04
前几天,跟同学聊天,我说有时间一定要学一下PS,还要一定得把常用的电脑办公软件学会。
他自信满满地说,那个简单,我差不多都会,可是当我请教他一些问题时,我觉得那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太多。
差不多、还行吧、凑合吧,很多这样的词,从别人嘴里,或者从自己嘴里蹦出来时,它有时真的跟谦虚没毛关系。
就拿我来说我,总觉得学的东西太多,刚开始写公众号,觉得简单,可是真正了解了一些运营技巧时,才发现这玩意儿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很多人想通过写字赚钱,报了各种手把手教你月入上万的写作辅导班。
别人让你扫码进入,无限循环的让你学,你觉得自己学会了不少东西,可真正写起来时,你依旧抓耳挠腮。
什么都懂,就是不会;什么都明白,就是不会操作;什么都知道一些,就是达不到精通。
能做的是什么,如何去试着改变,我想,还是那个词——浸淫。
05
木桶理论,有一定局限,可局限你我的背后,更多的是懒惰,是没有清晰的努力方向。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以至于那个叫烂了的词“迷茫”像浑水猛兽般,让你止步,无从向前。
其实,发呆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让你自己与自己对话,那可能是一种孤独,那也可能在某个瞬间,让你坚定自己。
很多人搞不清孤独与寂寞,这我也想说说。孤独,它是向内的自我探索;而寂寞,它是向外的寻找欢娱。
如果你什么都懂,需要做的是精通;如果你什么也不懂,要做的不是精通,而是别懒惰,所以,行动起来比什么都强。
网友评论
木桶理论,有一定局限,可局限你我的背后,更多的是懒惰,是没有清晰的努力方向。
个人微信:zhangtianrui
公众号:阿瑞德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