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云(白云乡黄叶村)
金庸去世,微信刷屏。很多文章标题上都有“江湖侠骨已无多”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并非网友的原创,而是源自一位诗人的诗句。他是谁呢?这还得从战国时期说起。
说到著名的侠客,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许是战国时期的荆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详见《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这里就不赘述了。荆轲功败垂成,引起了后世之人的不绝叹惋。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写了一首《咏荆轲》,替荆轲这位失败的英雄大唱赞歌,歌颂他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豪侠壮举,表达了对他“奇功遂不成”的无限惋惜之情,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最后两句余韵不绝: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之后,骆宾王、柳宗元、苏轼、刘克庄等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不少歌咏荆轲的诗作。其中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虽然寥寥四句,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成为歌咏荆轲的名篇之一: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到了晚清时期,诗人龚自珍读到陶渊明的诗作,其中应该有《咏荆轲诗》,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舟中读陶潜诗三首》。这组诗后来被收入《已亥杂诗》,被编为第129、130、131首。其一云: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和陶渊明一样,龚自珍也身处改朝换代的动荡、黑暗的时期。一方面,他寄希望于“天公重抖擞”,招揽人才,改革弊政;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出现荆轲这样的侠义勇猛之士,用暴力摧毁腐朽的制度和没落的王朝。但是,末世能否出现荆轲这样的任侠人物,诗人表示了担心。他说,“江湖侠骨恐无多”。在“八表同昏”“万马齐喑”的局面下,有几个是像龚自珍这样的清醒者和呐喊者呢?我们可以举出几个刚硬的侠骨。比如“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比如“不惜千金买宝刀”的鉴湖女侠秋瑾。他们虽然像荆轲一样,功败垂成,但他们的壮举和精神鼓舞着后来人。
也是在清末,第一部武侠小说《三侠五义》问世。我们可以在书本上感受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侠骨柔情。而金庸、古龙、梁羽生们,掀起了一股武侠小说的热潮。随着民主法治的完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传统美德似乎不被提倡了。正如龚鹏程先生所说,“《水浒》英雄的行径已不获鼓励,以法治民成了正义之手段,侠骨柔情便都远去了。”我们只能偶尔在邓玉娇、于欢、于海明这样的小人物身上见到侠义精神的回光返照。
古龙、梁羽生、金庸……随着武侠大师一个个凋零,想到龚自珍的诗句,人们不由得感慨“江湖侠骨已无多”。幸好,大师们精心构筑的武侠世界在一部部小说里,尽管纸张或许会泛黄,但其中的人物和精神,永远鲜活如初。
那么,就让我们继续钻进纸堆里,读金庸们的小说吧。金庸有一部小说《侠客行》,应该是得名于李白的著名诗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表达了侠客的心声:重情义、重然诺、重功名、轻生死。在后来的同名诗作中,我最喜欢晚清人沈宝森的这篇:
裘马五陵客,相逢入酒肆。匣中龙剑连夜吼,人间定有不平事。
千金散易尽,潜身入蒿莱。感激在意气,荆高俱粗材。
手掷人头笑归坐,锦筵红烛乾百杯。酡颜色转青,停杯默不语。
荒鸡鸣四野,长揖出门去。主人追送尘茫茫,残月在门不知处。
侠客情结,不仅仅在古典诗人心中传承。在现代诗写作者笔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铮铮的侠骨。比如刘年的这首《侠客行》:
不喜欢说话
只喜欢荒野、小溪
以及两三片叶子的枫树
要一匹马
瘦一点不要紧,但需黑色的
清晨,骑着它去做事
系在大院里的老柏树上
嘱咐保安,要上好的草料
要把左轮手枪
一粒子弹,重过千粒汉字
喜欢红铜的光泽
喜欢子弹的直接
没有废话,也不伤及无辜
要一场雪
要把足迹留给
追踪我的警察,或者女人
金庸走了,我拟了一副集句挽联,以表悼念:
此恨不关他,生来自有痴情种;
斯文未坠矣,死亦犹闻侠骨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