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到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真事:有父母在春节期间为了让两个孩子少玩手机,教习他们打麻将,一家四口刚好一桌麻将。
整日玩手机是不太好,但是打麻将就好了吗?
过年时,我抱怨家里人打麻将时,妈也会批评我:“你让大家不打麻将,干嘛去呢?一堆人坐在哪里大眼瞪小眼?”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因为他们好像没有其他的爱好兴趣,我们也真的缺乏让一群人一起玩的方式。
今天看到了佩索阿的一首诗:“夕阳倒映在水塘,假如足以让你愉悦,那么爱情,美酒或者欢笑,便也无足轻重。”如果你有此地此刻,让眼前此景此事使你愉悦的能力,就不用等待去获取其他了,比如“爱情、美酒或欢笑”。这样自我愉悦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没有?
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翻来一一背书:
卡斯特说:“总是在不停地寻找肤浅的刺激,总是在寻找一些能令人兴奋的东西的人,他们其实是长期慢性地处于无聊状态的人,但是自己却没有察觉到,因为他们得到了补偿平衡。……这种抵制无聊的形式,弗洛姆认为,患有一种‘内在创造性不足’的病症。大多数的人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无聊,娱乐业就是这样应运而生并赖以生存的。”
郑也夫说:“温饱解决了,工作无乐趣,生活空虚。这是当代社会中新的异化特征。要靠兴趣,而非毒品来抗衡。”
西托夫斯基说:“没有生活的技巧告知我们生活中的快乐的良性来源,对暴力和药品的兴奋就会排挤掉艺术和文化所能提供的兴奋。……娱乐业提供了少技巧的刺激消费,主要有电视、开车、购物。……他们其实是获得新奇的渠道,而不是内容。内容要靠其生产者的想象力去生产,但它跟不上技术手段的进步。……人文教育最主要是训练消费技巧,为享受各种刺激做准备。……无聊是像饥饿一样强劲的驱动力,造成了一种心理需求,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刺激行为达到对无聊的解脱,其迫切性正如同我们的身体对食性的需要一样。”
应对空虚无聊是需要有准备的,教育的一大使命是帮助孩子们找到兴趣,那是令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
那么我们的教育有做到这一点吗?——让我们的学生在10年、20年后找到在一起时除了手游、麻将之外的玩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