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读名人传记是个提炼认知方法论的有效路径,每个牛人都有自己的际遇,但了解无数先贤伟人的生平、根据他们的心得语录或者公共演讲,很容易发现他们在谈到自己有如斯成就的原因,总是会提到“兴趣”或者“激情”,只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激发出无限的激情,进而百折不回的追逐梦想,最终会上升到使命感和生命的意义。
“爱”会激发强大的自驱动力,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就不会有内耗,确实更容易出成绩。
但对年轻人来说,也有个副作用,会导致很多人没有坚持、做事虎头蛇尾,稍有困难就不停地换工作,总是从先贤或者成功者“兴趣”和“激情”上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把对工作的不满意、其实就是自己的懒惰,全都归结为“找不到激情”“这不是我的兴趣”。
这就引出一个看上去理所当然的逻辑(托词):真正的兴趣,就隐藏在某个角落里,只要找到,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先贤和成功者讲的不错,只是很多人理解的逻辑有问题,“兴趣”和“激情”确实是可以真正激发生命潜力、绽放光彩的动力,但它不是找到的,更准确来说,是被开发出来的。
“找”,是懒惰者假“激情”之名给自己找的借口,而真正的“激情”是在不停的挑战困难、完成目标中开发出来的。
而这个过程是一个遇上困难找方法、完成目标给肯定的正向反馈系统,不管对自己还是别人,只要是能完成阶段目标,就要多鼓励、多肯定,而肯定的重点不是目标本身,而是完成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反过来,实现目标会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会做大量的尝试,最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或别人进行情绪性的指责,而是要理智而严谨的找到改善、提高、弥补的办法。
最典型的例子是教育。
我们对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和肯定,当孩子做了一次很不错的尝试,进而产生了正向的结果,就要第一时间表扬,但不是干巴巴的“你好棒”,尤其是不要夸聪明,要着重夸做事情的方法、进度、选择,越是细节越能激发孩子做事的动力,开发兴趣,因为“聪明”是天生的,努力确实自己的。
当他们闯祸、做错事、表现不好时,本身就可能处在自我怀疑中,这个时候千万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什么“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蠢话,还是针对细节,我们逐条分析、给出针对性的批评和建议,这样才会让孩子有清晰的认知,“哦,这事我做错了,但我这人没问题”,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儿,有哪些改进的方法,这才是树立不断成长理念、有效改进成长方法的正确态度,动不动就“笨”,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坏影响。
“兴趣”和“激情”不是找出来的,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被开发出来的。
当我们遇到瓶颈、挫折、压力的时候,一不小心,人性最大的惰性就会产生“这不是你真正的兴趣”之类的念头,应该放弃,重新寻找新的激情。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这不过是另外一种懒惰的干扰信息,就像阻止我们学习、成长、减肥的惰性一样,是我们需要逐步克服的东西,这样一点点进步,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