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考中的“三农”(下篇)

公考中的“三农”(下篇)

作者: ss终生学习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7:59 被阅读527次

    文/ss终生学习者

    前几天,写了一篇《公考中的“三农”(上篇)》,主要给涉及“三农”考试的考生提供了作答客观题的技巧攻略,以及主观题在外在形式上如何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今天给大家提供主观题在内容上作答方法,重点剖析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公考中的“三农”(下篇)
    一、简答题——向“背过就会,没背就不会”说NO

    -1-

    很多考生反馈,简答题背过了就会,没背过就不会,这么理解本身没错,之所以将简答题放在主观题型当中,主要原因在于,简答题只要答案相近也是有分数的,不像客观题那么“绝情”——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这也就告诉考生,在考场上,即使遇到没有背过的题,也不要空着,要凭着对题目的理解,写一些内容出来,只要意思或者有部分内容与正确答案接近,考生也会有些许分数的。在真实的公考笔试中,由于考生人数基数很大,一两分往往会起到关键性的救命作用。

    -2-

    对于内容积累较少的考生而言,这里给大家教两种方法,其一是“复制粘贴”法,即紧扣简答题中“关键词”,在整份卷子里面和自己脑海里搜索与关键词相近的内容,然后结合题干问法作答出来即可(此点没法举例,我也很无奈)。

    其二是“名词解释”法,即对题干中信息进行解释。比如: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里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进行解释。农民是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或经营主体;专业是指生活生产实践中进行特定分工、体现出较强业务能力;合作社是指根据合作原则建立的以优化社员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或经营主体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进行特定分工、体现出较强业务能力,同时根据合作原则建立的以优化社员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组织(虽然和真正的含义有差别,但也是有分数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简答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有些简答题一看题目就会让考生失去了瞎编的勇气,举例: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八种本领是什么”?如果考场上遇到这种题该如何应对,我的建议是:孩子,认命吧(关键我也不会),写几条看起来没有毛病的话就过吧,比如: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等,然后在会的题目上寻找“人生的希望”。

    二、案例分析题——紧扣题干,结合法律法规与“三农”知识进行作答

    -1-

    在涉及农业农村考试中,案例分析题型有两类,法律类案例题和社会类(实务操作类)案例题,两者在作答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考察考生对法律条文的熟悉程度,以及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答重点在于——心中有法。考生不能凭个人主观好恶和情感倾向来下结论,要在答案里面体现法治意识、运用法治知识、践行法治行为,把法治思维贯穿在答题当中。

    后者考察考生对题中存在的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诊断和剖析的能力,作答重点在于——由表及里,用词专业。考生要思考题中现象与所学的“三农”专业知识有何联系,分析时尽量用教材中名词术语,展示自身对于“三农”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无论是哪一种,作答思路是一致的。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举一个在作答中既能体现法治思维,也能传递出对于“三农”深入理解的例子,通过例子告诉大家答题思路。

    -2-

    【真题演练】

    某县决定到A村建造火葬场,找来了专家论证,征求了村两委的意见,村两委认为这是县里对A村的关心,可以拿到项目,发展经济。但是该村的村民知道后,认为破坏了风水,不吉利,不断到乡政府上访,乡政府为了平息事态,派出民警来维持秩序,但造成了大规模冲突,并打伤了警察。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马上派出工作组协调。

    公考中的“三农”(下篇)

    问题:(1)这次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2)如果你是工作组的负责人,怎么协调这次事件?


    在考试中,案例分析一般有两问,第一问围绕“怎么看”展开,比如:题中做法有什么不妥、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中合同法律效力如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题中做法进行评析等;第二问围绕“怎么办”展开,比如:你会如何处理(解决)、谈谈你的建议、提出针对性措施(对策、方案)、有哪些启示等。

    刚刚的真题演练中共有两问,第一问是:这次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即材料中涉及到的对象,他们的行为考生是怎么看的;第二问是:怎么协调这次事件,即如何处理题干中的问题,属于怎么办。我们先看第一问,怎么看。

    -3-

    怎么看:表达观点,法治思维与深度挖掘并存

    “怎么看”答题思路

    分析题干:在考场上,建议考生先看题目中的“提问”是什么,然后带着“提问”去阅读案例,既提高了做题效率,也让考生在看案例时更有侧重点。

    【举例】:真题演练中第一问是——这次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考生首先要清楚的是,“这次事件”指的是什么。通过对案例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次事件”指的是整个过程中所有有关的人和事,所以考生在阅读案例时就要关注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假设题目中问题换一下,“题中村两委做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那么在阅读案例时重点就要放在与村两委有关的部分。

    找准对象:一般情况下,案例中会涉及多个对象、多个事件,考生要根据题目中的“提问”来判断自己把重心放在哪些对象和事件上,这决定了考生的作答方向是否准确。

    【举例】:真题演练中涉及的对象有:专家、村两委、村民、乡政府、民警、县委、县政府、工作协调组。哪些对象需要去分析,取决于“提问”是什么,就这道题而言,我们主要分析的是村两委、村民、乡政府,他们是整个事件中的主导者、推动者,其他为辅助性作用,可以忽略。

    找问题、找理由:“分析题干+找准对象”是考生需要在大脑里面去思考的,而真正要在答题中呈现出来的是“找问题+找理由”,通过分析,判断出案例中与“提问对象”有关的矛盾或问题并罗列出来。此处关键点在于如何判断某一个做法或行为是否为“问题”,得有标准,也就是你的理由是什么。这里有两个标准,其一,行为做法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二,行为做法影响不好,负面原因大。

    【举例】:

    1、“某县决定到A村建造火葬场,找来了专家论证,征求了村两委的意见,村两委认为这是县里对A村的关心,可以拿到项目,发展经济”

    在A村建造火葬场,必然会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这关乎到全体村民的利益,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而题干中村两委并没有召开村民会议或者与村民代表商议,这是第一个问题。

    而村两委之所以没有与村民商议,自行下决定,认为项目可以实施,暴露出村两委班子对于我们农村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不了解,或者虽然了解但没有依法办事的意识,因此村两委班子法律知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村中事务,这是第二个问题。

    2、“但是该村的村民知道后,认为破坏了风水,不吉利,不断到乡政府上访”

    村民认为破坏了风水,不吉利。体现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足,村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迷信,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是第三个问题。“不断到乡政府上访”说明村民不止一次上访,暴露出目前村民事务纠纷调节机制不健全,上访程序不完善,这是第四个问题。

    3、“乡政府为了平息事态,派出民警来维持秩序,但造成了大规模冲突,并打伤了警察”

    乡政府平息事态的方式是派民警来维持秩序,未能正确看待群众上访表达诉求的现象,没有考虑到派民警这样的后果,从而导致了后面的大规模冲突与伤人事件,这是第五个问题。

    村民面对民警,采取的方式是暴力对待,一方面反映出村民的法律意识不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反映出村里面的“淳朴民风”氛围有待提升,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这是第六个问题。

    以上属于第一问答案,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理解答题思路,我写的比较细,共找出了六个问题。

    而在实际考试中,考生只需要将上面的黑体字部分及其部分解释答出来即可,这是因为阅卷中,是采取要点评分的方式,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时,尽量要点式答题,突出关键词。接下来看第二问,怎么办。

    -4-

    怎么办:措施可行,层次分明与主次突出并重

    “怎么办”答题思路

    亮明观点:表态的过程,即考生对这件事整体的态度。先有了态度,继而有了具体的措施,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然后具体如何如何。在笔试中同样如此,先写出你对于事情的整体态度,然后围绕问题再谈具体对策,通常用三种方式进行亮明观点——原则表态、影响表态、目标表态。

    【举例】:真题演练中第二问是——如果你是工作组的负责人,怎么协调这次事件?

    1、原则表态:作为工作组负责人,面对题中大规模冲突,我会本着“人民群众利益优先,重视总结预防”的原则进行协调,科学、谨慎处置应对,具体按照以下的策略和原则开展工作。

    2、影响表态:此事如若协调不当,将会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树立。作为工作组负责人,我会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协调。

    3、目标表态:安全稳定工作无小事,迅速及时的处理题中矛盾冲突,是维持A村稳定、促进“法治乡村”的重要一步,作为工作组负责人,我会力争将冲突降到最低,确保事情得以妥善解决。

    分析原因: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提出解决措施,而一般情况下,考生在提出措施之前,需要先对材料中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围绕原因提出解决措施会更精准

    解决措施:提对策时,既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和矛盾,也需要解决长远问题,体现考生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就是要有总结预防。这个因题而异,如果题干中的矛盾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那么建议考生在作答时,适当的提出预防措施会更好。

    【举例】:真题演练的第一问,已经分析了材料中问题和原因,接下来围绕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总体思路为:控制局面,民主决策,总结预防。

    1、稳定局面,承诺表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亮明身份,及时制止双方冲突,并安排专人将受伤民警和群众紧急送往医院。同时对村民进行情绪安抚,重点与村民代表深入交谈,了解群众真实诉求、作好记录并承诺会进行妥善处理,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2、召开会议,商量对策:紧急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既要肯定村两委班子发展经济的初心是好的,也要指出其前期工作中不妥之处并进行批评教育。在会议上对建造火葬场重新进行商议,重点梳理此事对于A村经济发展与带动就业的积极方面,最终形成可行性强的方案。

    3、尊重民意,公布结果: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方案在会议上讨论,让村民代表认识到建造火葬场对于本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身利益的积极带动,同时把最终的决定权归还给村民,以民主化、法制化来保障最终决策的科学化,减少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阻力,最后根据讨论,公布结果。

    4、总结预防,防患未然:一方面,提高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民主法治意识并加大推行村务公开,使村级迈入议事程序化轨道;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培育新农民,同时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决权,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以上是针对第二问“如何协调”的具体答案。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题目中的两个问题:怎么看和怎么办,作答时核心把握几点:

    1、涉及到引用法律法规的,尽可能用规定中原话,由于法律法规为了追求严谨,通常用两到三条来阐述一个点,所以建议考生多罗列几条,确保全面,体现专业性。

    2、涉及到“三农”专业知识的,分析时尽量用教材中名词术语,然后加以解释说明,可以展示考生答题深度。比如前面案例分析中黑体字部分大都属于专业术语。

    3、考场上采取分点分段作答的方式,具体解释见《公考中的“三农”(上篇)》,同时根据题目设置的分数,巧妙地安排答题的要点数。比如,题目六分,考生可以作答两点或三点。

    -5-

    掌握了以上内容,再结合主观题外在形式的技巧,考生对于主观题的作答就会如鱼得水,轻松应对。最后,送各位考生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我们面试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考中的“三农”(下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c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