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不是张明敏的原版。
布丁早上起床总是叫不醒,我只能给他放起床歌,听到“夜来停泊青纱帐 天明遥望山海关”时,只觉作词极好。连续听了几天后,忍不住去百度,才完整地了解这首歌。
原来简单的一首歌背后还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歌曲中爸爸穿着草鞋过黄河,驻山海关,下江南,到峨嵋,去国怀乡到澎湖湾的经历,与国民党52军长城抗战,缅甸会师远征,远撤台湾,驻扎澎湖的经历相吻合。
因此,这首歌表面唱的是爸爸半生漂泊,实际上写的是两岸分割的家国情怀。
后来又听张明敏的歌,反而没有儿歌版的让人震撼,少年不知愁滋味,由童声清脆演绎《爸爸的草鞋》,反而让人对凄凉漂泊感同身受。
2
每次听“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我都想落泪,因为二爷爷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二爷爷是我爷爷的弟弟,年纪轻轻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没过多久牺牲在异国他乡。那时,二奶奶还怀着身孕,大伯是遗腹子。
二爷爷的死对全家影响极大,首先是二奶奶,生下大伯没多久就撒手尘寰,大伯从小跟着我的爷爷奶奶长大,他人很聪明能干,但半生坎坷,很少顺风顺水,60多岁就患癌症去世了。
而爷爷也因此有一份心结在里面。二爷爷二奶奶相继去后,大伯成了烈士遗孤,可以由公家抚养,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样更好。但是爷爷出于各种考虑(我猜测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弟弟留个后,怕大伯出去后不再回来),拒绝公家要求。
虽然经济上负担重了,但是爷爷咬着牙在饥荒年代供大伯读书到初中,看着他结婚生子,但是毕竟他当初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伯的前途,爷爷可能始终心里有一份愧疚和后悔吧。
3
大伯长大后,曾经想过去朝鲜把二爷爷的骨灰背回来,囿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安排去烈士陵园扫墓,就在我们那个镇上简单烈士陵园里,看到了二爷爷的墓碑,回家后告诉大伯,一家人都很开心,就算只是一方朴素的石碑,亲人的感情也算有了寄托。
布丁到了听故事的年纪,刚萌生英雄情结,经常要求,妈妈,再讲讲你二爷爷的故事吧。小孩子不知道,他想听的故事背后,蕴含了多少眼泪,多少遗憾,多少悲欢。
4
我哥去当兵那几年,是家里过年最没滋味的几年。
越到年根儿,家里人就越想哥哥,老妈在揉面蒸馒头时往往走神,老爸也显得比平时更沉默。
到年三十包饺子放鞭炮的时候,奶奶就开始念叨他的大孙子。那时候家里没有装电话,只能在约定的时间去邻居家等哥哥的电话,往往是说不了多久就挂断了,可是大家瞬间情绪都轻松了,穿越那根电话线一家人好像团聚在一起。
后来哥哥外出打工,买了手机,家里也装了电话,尽管有时候过年也不能团聚,可是一家人围在电话前,你一言我一语,也冲淡了离情别绪。
那时候最想听的,是诺基亚的铃声。
5
近几年听歌主要以儿歌为主。
新时代的老母亲,不仅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手工,还要唱得好歌。就算唱不好,每天循环的魔音灌耳也足以使我对数鸭子、两只老虎、拔萝卜牢记于心,时不时还会被小主翻牌子,要求当场表演。
自有快乐在里面。
6
过年时去KTV,发现打榜歌曲几乎都不会唱,而我们熟知的那些老歌,已成为怀旧70后、经典80后,不由唏嘘。
从我们喜欢的四大天王、张雨生、张信哲到后来的周杰伦、SHE,再到现在叫不出来名字的新兴歌手,才发现,时光荏苒,流水向东,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许多回忆。
所幸的是,跟随红遍大街的沙漠骆驼哼几句,也能有那么几丝洒脱;唱上几句成都,也有文艺青年的民谣范儿,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