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遇到逻辑性强、较复杂抽象的文字,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当然,一个能有效指导学习的思维导图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
昨天学习《时间的脚印》时,有很多同学没有理清作者的思路,主要原因是没有分清“脚步”与“脚印”的区别。所以,今天我们准备研究时间的“脚步”——岩石的运动规律,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路。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描述的又是运动的状态,我想用一个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前我根据课文9--18自然段的内容反复试画了好几稿,不是很理想,但基本框架已经确定。先上课,看课堂上会不会有灵感或意外的生成。
早上第一节在四班上,先回顾了昨天学习的时间的“脚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顺势导入今天的课——研究“脚步”——岩石的运动规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我在黑板上画起来课前构思好的图,准备让学生填充。
在第一个班的板书从左到右横向显示岩石运动的过程:岩石——破坏岩石的因素——被破坏后形成的物质——重新形成岩石的外在因素——新岩石。这正是岩石行走的“脚步”。
课文9--14自然段的文字用这个图示已经转化得很清楚,而10--18自然段的文字转换得总觉得不到位。
第二节课在三班,利用下课的时间,我反思后对刚才的图示进行了一点改进。将“堆积”“搬运”“沉淀”这几个重新形成岩石的外在因素放在“重压”和“胶结”之前,这样更符合原文的思路。于是有了下面的图示:
在第二个班的板书上完两节课,我又对今天的思维导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如下图:
课后画出的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