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雪漠新作《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节选:为什么要组建读书会?

雪漠新作《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节选:为什么要组建读书会?

作者: 彭泰来文化公益理事会 | 来源:发表于2021-02-14 22:18 被阅读0次

    1.为什么要组建读书会?

      前面零散地说过创建读书会的理由和意义,现在我们来重温一下。首先,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何在?

      我常说,不读书,心灵便会死亡;反言之,读书是为了让心灵活着。目前,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我也积极响应。在文章和多次的演讲中,我都会强调读书,并且一再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我总是对大家说,雪漠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能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作家,能从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明白人,关键就在于阅读。我的经历告诉我,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主宰自己的心灵,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而能奉献的人,就必须读书。通过读书,原本贫瘠的心灵会变得丰盈而有生命力,就像把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地里才能长出庄稼。

      当然,我所说的读书,是毫无功利的纯粹的读书,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非为考试,非为学位,非为职称,非为交易,非为当官发财,非为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陶治情操,完善人格,明白真理,承载并弘扬文化。这是“道”上的读书,也就是为了求道而读书,我们成立读书会的初衷和宗旨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倡导的读书,区别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功利性的读书。社会上流行的读书多注重功用,目的是学会某种“术”。虽然当今时代也需要“术”上的读书,但如果它不和“道”上的读书相结合,就会变成人们追逐欲望的工具,扭曲并异化人的心灵,让人趋向菱缩和渺小,甚至成为残暴、自私、狭隘、追名逐利而又缺少慈悲的动物。如果这样的读书横行于世(目前正是如此),人们就会集体成为欲望的奴隶,群体性地堕落和下滑,失去对真理和梦想的追求,不再向往那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沦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动物。我曾在《不读书与心灵死亡》一文中谈到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

      接下来,我们说说为什么要创建读书会。

      第一,读书会是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目前全球化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各种思潮空前繁荣泛溢,中国也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过渡到了信息科技时代,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转型时期,很多人如同迷失在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着潮流的起伏而颠簸,不知所向,不知彼岸到底在何方。于是,很多人就陷入了心灵的追问,呈现出一种异常焦渴和迷茫的状态。而不管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偏重于应试和实用,智慧的指引寥若晨星,真正意义上的、有着大视野大格局的文化启蒙远远没有得到普及。与此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强势挤压和席卷之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处于危机状态,很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都变得边缘化,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能够扎根于本土立足于世界的文化,也迟迟未能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地、有选择地学。对于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同年龄段,接受的文化教育也是有限的,人必须学会选择,拒绝一些可有可无的,甚至有可能会毒害心灵的“教育”,否则,人的一生是很容易被虚度的。但自主学习的要求很高,其前提是激活本体智慧,证得心灵的主体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觉、自立、自强地学习,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自主学习,只是在被动地接收外界灌输给自己的信息。比如,目前流行“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的说法,它们不仅仅是对年龄的划分,也是对文化状态的划分。从不同年龄段的人身上所体现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也可以看出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历史变迁,因为文化状态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而反过来说,这些打着时代烙印的群体状态,正是被动学习所造成的。我们不说它好还是不好,但它至少是不自由的。我们常说文化启蒙、文化先锋,其实就是超越时代的一种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并不是盲目地拒绝和反抗,而是对文化的传承和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并且对古今中西文化有所了解和研究,之后做出的选择甚至革新。而真正能够照亮时代、照亮世界的,也正是敢于这样做的那些人。如春秋战国时期倡导和平的老子、墨子等,也如反对种姓制度和祭祀时杀生的释迦牟尼佛等。所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需要传承者和传播者进行自主学习,若非如此,就很难让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因为,传播者要么会陷人传统,被传统束缚;要么会陷人时代,被时代改变。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在接收新知识、新事物、新文化的同时有所坚守。

      对于个人来说,自主学习更是无比重要。因为,被动学习容易把人变成机器,学习者很难从心底里觉得开心满足,内心深处那些真正的追问也很难得到解答。所以,想要活得更好、更有质量、更明白,就必须激活本有智慧,让自己能够自主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读书会能折射出时代和世界。

      很多人有了弘扬文化的梦想和发心之后,都会问我他们该如何着手,这时,我就会让他们在当地创建读书会。而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而且,虽然办好读书会不容易,很多读书会在创办之初的几期里,参加者一直不多,以至于很多人办了几期就放弃了,但仍然有些人能一直坚持下去,并且在读书会上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做了很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这些志愿者能坚持下来呢? 一是因为愿心坚定。二是因为个性坚韧。三是因为他们把困难当成调心的道具,不在乎自己能否成功,只在乎自己是否还在坚持,是否因为这份坚持而变得更加善巧更有智慧。四是因为他们确实受益了~~~在举办读书会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帮助了别人,传播了善文化,做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这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还觉得,能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开辟这样的一个空间,让一些(哪怕只有一两个)平时非常忙碌,甚至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教育孩子,也没有时间放飞心灵、让灵魂得到片刻休憩的人,能好好地坐下来,忘掉一切物累,放下一切压力,谈一谈自己的追求,谈一谈早被遗忘的梦想,谈一谈生活中的困惑,得到一种期盼已久的清凉和滋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五是读书会看似是一个很小的舞台,人数也不是太多,但它代表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因为承载了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生命经历的人,在这里相遇了,而且非常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这时,他们的世界,就对在场的所有人打开了。他们承载的文化,还有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也都展示在参与者的眼前。通过与他们交流,读书会的创建者会更加了解这个时代,更加了解那些跟自己不太一样的群体,同时也坚定了传播善文化的愿心。因为他发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有着怎样的背景,无论有着怎样的成就,内心都是充满了压力和迷惑的。他们需要善文化的光明,却不一定能发现这种光明的存在。而读书会,就像黑夜里亮起的一盏小油灯,点燃了他们的希望。

      其实,不管读书会的规模有多小,只要一个城市里有它,善文化就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窗口。哪怕这扇小窗透出的光还不够强大,不能刺穿黑夜,让很多人看到它,也总有一些疲惫的旅人会遇到它,感受到它带来的温暖,然后把它的所在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来到这扇窗前,感受这点光明对心灵的滋养。

      第三,读书会是文化传播的“起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社会的成员,都应该锻炼出一定的胆识和远见,主动担起文化使命,发愿传承并弘扬善文化,让自己成为火把,照亮他人,照亮世界。这就是我常说的“铸就光明心,以照菩提愿”。当你有了这样的文化担当,以文化的形式发出大声时,就会有人听到你的声音,然后发出同样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以及很多跟你有着同样担当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就会起构成巨大的声浪,撞醒昏睡的心灵,让更多等待的人听到善文化的声音。而读书会,便是你传播文化、发出声音的一个“起点”。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你便会发现,各国文化思潮,起初多是在小范围的圈子里传播,读书会便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很多宗教家、哲学家、文艺家、作家、诗人等文化思想的传播者,都是借助读书会、沙龙、咖啡馆等平台进行分享、传播和交流的,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雪漠新作《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节选:为什么要组建读书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eu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