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苑》(108)
辛弃疾:鹧鸪天(四首)
(三)
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译文】:
不向都城临安的路上行;却往来于博山寺,以致它都厌于对我的逢迎。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我的快乐;在成才与不成才之间,度过我的余生。
宁可保持自我,岂能投靠贵卿。走遍了人间,还是要归向农耕。一松一竹,才是我的真朋友;山鸟山花,才是我的好弟兄。
【简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坚持北伐方略,在他主政的地方创置“飞虎军”抗金武装,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终于被投降派交章弹劾,罢去所有职务。他回到上饶,开始了中年以后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这首词,就是他闲居带湖,往来博山寺期间所作的一首抒情词。全词正话反说,以闲逸之言,抒愤世之情。表现了他宁可隐居归耕,以松竹花鸟为友;也决不趋炎附势,投靠权贵的坚贞节操。有以下写作特点:
一、运用典故抒情。上片起首二句,用直白且幽默的语言,表达对朝廷中投降派当道的不满,对自己遭受罢黜、长期闲置生活的无奈,直奔往来博山寺的主题。然后一直用典。歇拍二句,典出《老子》和《庄子. 山木》的语录。过片三句,分别出于《世说新语 . 品藻》、扬雄《法言 . 问神》的语录,以及苏轼《江城子》的词句。结尾二句,分别化用元结、杜甫的诗文。词人巧妙地化用这些典籍与诗文的句子,来彰显自己的人格、节操与追求,使全词的抒情具有人生的沧桑感和正直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避免了议论的枯燥性。
二、运用对仗抒情。词中的对仗句共有四处:起首二句中以“长安”与“山寺”相对;歇拍二句围绕“味”与“材”组成的句子工整相对;过片“我”与“卿”之间对仗;结尾围绕“松竹”与“花鸟”的句子工整对仗。这些对仗句,形象生动,音韵和谐,升华了作品的审美感,把一首激愤之词写得如此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词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2>味无味:语出《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3>材不材:语出《庄子 . 山木》:“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4>宁作我:语出《世说新语 . 品藻》:“殷侯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5>岂其卿:语出扬雄《法言 . 问神》:“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6>“人间”句:语出苏轼《江城子》:“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7>“一松”句:语出元结《丐论》:“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8>“山鸟”句:语出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