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帛书《道德经》揭秘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帛书《道德经》揭秘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作者: 越若稽古圣 | 来源:发表于2021-09-25 07:50 被阅读0次

  王子朝在王位竞争中失败,出逃到楚国,但是当时楚国也发生了内乱,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暗杀,作为跟随王子朝的周皇家典籍守藏史的老聃,肯定不会再会周敬王那儿,所以只能隐居。老子出关时,关尹接待了他,并希望他写点东西,估计关尹招待得很周到,而且出关也不能不得到关尹的允许,老子不好推脱,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客居中仓促写成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所以有点散,但是并不乱。老子想把毕生所知都体现在这5000多字中,所以反复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道“这样微妙的东西,希望读者能心领神会。对事物的理解最怕似是而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反复思考,多方验证。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恒道也”这句的关键是第二个“道”字怎么理解。之前在引言中提过,把这个“道”解释成“说”,是不对的,这个应该是“道可蹈,非恒道也”。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把道作为行为准则,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为准则。古人十分讲究师古,并不泥古,从这句可以看出老子也是反对食古不化的。古圣之学是古圣人在和自然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是高度抽象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但是如果我们只记住了片言只语,把它作为行为准则,不了解它的实质,那就是教条主义,是有害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名是《道德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直观的解释就是事物的名字,但是这个命名不是随便做的,中文特别远古时期,对事物的命名需要尽可能的体现事物的性质或者特性,比如金银铜铁锡,我们一看就大概知道他们的特征,和金属有关,所以我们常说顾名思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于是出现了“循名责实”的学派,也就是以申不害、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法家的要义一个是“法”,一个是“刑名“。道生法,度量衡是长短、体积、重量的衡量标准,法律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适当的标准,所以我们到今天还在说“以法律为准绳”,法律是要符合天道的,否则是恶法,会让人心混乱。

“刑名”其实是“形名”,并不是用刑的意思,而是形。在宇宙产生的初期,我们现在所见的万事万物还没产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时万物还没有形体,所有的物质都没有差异,自然是无法命名的,所以叫“无名,万物之始也”。等待万物形体具备,体现了不同的性质,自然也就有名了,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也”。

法家以“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这八个字,就能创立学派,而且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大秦帝国就是重用了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国力强盛,最后统一天下。可以说在秦之后近2000年,外儒内法,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指导思想。儒家和法家都是来源于道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把“名”研究透了,也是很有用的,面对人或者事的时候都能“循名责实”一把,就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会被人忽悠,不会被他人用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诡辩方式带偏。比如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自称某某大师,不过是伪“大师”,其目的不过是推销某种高价产品或者服务甚至直接诈骗钱财,“学高为师”,只要心里问问他,“学问高在哪里,敢自称大师?”,保证让这些大忽悠无所遁形。道理是不是很简单,而且很容易执行?

历史上有名的“白马非马”的问题,就是公孙龙对“名”与“实”傻傻分不清楚,一个事物我们给他命名,或者给它一个代号,这和实际的事物本身是有差异的,无论“白马”还是“马”,虽然名称或者代号有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指“马”,不能因为他们的“名”不同,就说他们不是同一类东西了,这叫做以“名”害“实”,一般只有小朋友才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一次笔者对儿子说:“我出去买两个橘子回来。”等会儿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兜十几个橘子,儿子就找笔者发难了(当然这多半是故意抬杠或者逗乐):“爸,你说买两个橘子,怎么买了十几个,你骗我!” 这就是典型的以“名”害“实”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语境下,说买“两个“,本质是”几个“、“一些”的意思,如果只知道名,不知道实,就会钻牛角尖。这看起来很幼稚可笑,但是日常中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名与实弄清楚了,我们的思维会上一个层次。

白马非马

有人会问,我的思维是提升了,但是如果碰到公孙龙这样人,该怎样说服他呢?我说你说服他干啥呢?应该是躲得远远的,这个跟和一只鸭子讨论掉到水里会不会淹死有什么区别?除非你也闲得无聊,想要体会辩论的乐趣,这个话题可以供你辩上千年,但是这种辩论没有任何用处的,在日常上对我们的行为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比如你想买一匹马,别人牵来一匹白马,你不会说这不是马。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什么是“无欲”,什么是“有欲”,有人理解为欲望,这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来意思。这里的“欲“应该解释为强烈的主观意愿,比较接近的的词是“有意”,“无意”。比如:我们有时思考一个问题,使劲去想,却总是想不明白,有时可能在散步时,吃饭时,听歌时,甚至睡觉时,突然灵机一动就想清楚了。眇,妙也,微妙难以描述的意思;徼,边界也,穷尽也。比如我们现在分析物质的内部结构,分子——原子——原子核——夸克,还想找到更小的粒子;探寻宇宙,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想找到宇宙的边界。合起来解释就是:所以我们常常用虚静无意识的状态去探寻它(道)的微妙之处,常常带着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去探寻它的边界。

爱迪生说过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的重要。”这种灵感常常是在无意(无欲)中获得的。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的分子结构时,碰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苯的分子式是C6H6,但是碳的化合价是4价,应该是1个碳原子对应4个氢原子。想得心力交瘁的他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在半睡半醒中,他梦到了一条蛇,头伸到尾部,咬住了自己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形。从梦中惊醒的凯库勒恍然大悟,苯的分子结构是环形的。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二者是指“有欲和无欲,还是”眇和徼“,还是上面的”有名和无名“呢?结合上下文,这里二者指的是”眇和徼“。玄,远也,极也。合起来解释:极大和极小,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追寻极限的极限,这是了解宇宙奥秘的门径。(极大与极小都是在无穷远处交汇)。

补:上面说了灵感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天天坐着发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呢?非也。

如果对一个事物,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信息,是不会产生灵感的,比如一个人从来没学过化学,他绝对不会产生苯的分子结构是环状这样的灵感的。““有欲和无欲“,”汗水与灵感“都是不可偏废的,看事物绝不能偏执一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章

  • 一个字就能判断文本的出处

    在帛书乙组中,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表述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永恒的恒...

  •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上篇三十七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流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晨诵无声,《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实,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汉...

  •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德经》开篇十二字,却是精髓。传世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

  •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 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原版(珍藏研读)

    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 《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

  • 道德经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

  •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

  • 读《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里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本是非“恒”道,非“恒”名)。 蕴含的哲理比较...

  • 帛书《道德经》漫谈 01——世无恒道

    帛书《道德经》漫谈目录 道经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帛书《道德经》揭秘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otnltx.html